1974年5月,18岁的王建忠毕业后被组织分配到古县电影公司担任电影放映员,从此他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
20世纪70年代,看一场电影对乡村人来说是一种“奢侈”。一听说要放映电影,十里八乡的村民拎着自家的小板凳,早早来到放映场地提前占位。看着乡亲们对电影的好奇和知识的渴望,他心中总有说不清的自豪和激动。在一次放映电影《卖花姑娘》时,全县只有一部拷贝,需要在3个地方同时演出。为了能够及时播放影片,老王骑自行车来回运送单卷拷贝80多里,一场电影演完已到凌晨4点多。“累是累,但只要村民都能如愿看到期盼已久的电影,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线电视、互联网技术逐渐普及。20世纪90年代,曾经备受追捧的电影放映行业渐渐淡出了市场,许多电影放映员迫于生计都选择了改行。老王却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无怨无悔。37年的时间,他给乡村的孩子们送去微笑,为乡亲们送去欢乐、送去科技和文化……
在一次下乡放映电影时,老王听说有3户留守老人的马家节庄因居住偏僻,已20多年没看过电影,老人们的心愿就是能在有生之年看一次军事题材的故事片。老王得知此事后,冒雨骑着单车行驶6公里,在这个村为老人们免费放映一场电影,老人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为了更好地配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老王每晚除了放映带有艺术性、思想性、趣味性很强的影片之外,还精心安排放映一些国防教育、交通安全、自然灾害预防、大棚蔬菜栽培、农村养殖、革命战争、戏曲等影片。他放映的《谷子栽培技术》深受群众欢迎,通过干部群众实践,旧县镇成为远近闻名的“金米之乡”。
37年来,老王翻山越岭,风雨无阻,行程10万多公里。他的足迹踏遍了旧县镇及周边乡镇的山山水水,每一座山头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他先后放映电影1万多场次,为13个行政村、70多个自然村的村民送去了一道道电影文化大餐。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