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脱胎换骨”的洗礼
——我市首期青年干部培训班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青年干部是青年群体的排头兵,是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梦之队”的核心队员。正缘于此,2015年10月12日至2016年1月22日,市委组织部全面落实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工作的新要求,对标党的事业和临汾未来发展对领导干部的实际需求,立足于年轻干部的后备来源,着眼于今后10年到20年经济社会发展,在市委党校举办了首期全封闭式青年干部培训班。此次参训的41名青年干部,以“80后”正科级干部为主,他们中80%以上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80%以上具有基层工作经历。
历时三个半月的紧张培训,既有军事体验磨炼坚强毅力,又有拓展训练增强团队意识;既有“2+X”授课促进互动研讨,又有课件教学保证学习质量;既有“三同”实践体验百姓生活,又有社会调研增进市情了解;既有文体活动提升思想内涵,又有青年干部论坛展示学业所得;既有延伸培训开拓眼界学识,又有论文答辩检验培训成果,这一切都旨在为每一名青年干部精神上补足“钙”、思想上充饱“电”、工作中加满“油”。
此次培训,“重构”和“颠覆”了传统的培训理念和方式。培训自始至终,都坚持以铁的信仰铸造干部队伍之魂,以铁的信念熔壮干部队伍之根,以铁的纪律锤煅干部队伍之形,以铁的担当砥砺干部队伍之风,聚焦干部成长力的培育,“无限”发散培训触角,“无限”延展培训层面,“无限”拓展培训维度,既在对传统培训体制方式进行“替换式”改革创新的同时,也在对青年干部开展全方位“冲击式”培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强化党性教育补足“精神之钙”
信仰信念是一个人的“主心骨”,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主心骨”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腰杆就立不起来;“总开关”松动,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对于青年干部来讲,只有理想信念坚定了,才能明确目标、坚定方向,才能行的更稳、走得更远。
此次培训班,首先在坚持党校姓党,围绕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一主线,实施了全方位、立体式教学。
党性教育方面,组织青年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题写论文,谈认识、说感悟,促进“三观”改造和培养。
同时,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通过《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等一系列专题讲座,加强学员党章党规党纪意识,教育学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讲纪律、守规矩。
毛泽东同志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在组织青年干部上好党性教育课的同时,通过观看先进人物电教片,用一个个先进典型、精神丰碑教育人、感染人,激励大家的“看齐意识”。
追寻“红色足迹”,能够更好地感知革命精神。培训期间,学员们踏着先烈们走过的足迹,先后来到晋西革命纪念馆、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 现场,大家时而肃穆而立、仔细倾听,时而凝神观看、若有所思,用心感受着那崇高和无私的革命精神,努力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
党性教育必须从“小处”入手、“小事”做起、“小节”严起,唯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促使精神振奋、行动到位。2015年10月20日,当执行班主任孙军旺带着跟班老师同往常一样检查学员内务时,发现有一个宿舍的垃圾桶里有一枚烟头。于是在全班学员面前宣布处罚决定:“208宿舍,全宿舍学员扣1分、宿舍长加扣5分。”刚参加培训,这一小组就被处罚扣分,成绩一下子就落到了最后。一位学员心里不服气,嘴上嘀咕说“垃圾桶不就是放垃圾的地方么?一个烟头至于这么严么?”孙军旺老师掷地有声地说:“同学们,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枚烟头看似不起眼,但反映的是一个宿舍的内务状况,如果大家干什么事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松松垮垮、敷衍了事,有了裂纹就会碎成两半,开了口子就会决堤溃坝,不仅干不成事、干不了事,而且很可能还会坏事。我们这样做不是吹毛求疵、上纲上线,而是要让大家知道‘党性无小事、修养无细节’,让你们的党性修养习惯化、性格化,最终实现自觉化、自律化。”一位学员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这一扣,把我给扣醒了,扣紧了我守纪律的意识,扣实了我讲规矩的习惯,扣住了我懒散慢的毛病。自此,学员们举一反三、自我剖析,不仅在内务卫生方面细致入微,而且还自觉革除了玩手机、吃零食等陋习。在省委党校和清华大学培训期间,学员们所在的宾馆服务员常常惊叹说:“你们房间的东西摆放得很整齐,卫生保持的太好了,我们甚至不用打扫。”严格的军事训练锤炼的是党性、磨练的是意志。在为期15天的全封闭式军训和拓展训练中,学员们呈现出“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军人本色。期间,他们通过聆听军事课程、参加军事训练,强化了国防意识和爱国意识;通过比出勤、比内务、比学习、比风格,强化了大局观念和团结协作意识;通过军事化培训,进一步增强了纪律观念和执行意识。
立体式多维度培训催生“矩阵效应”
此次培训将宗旨立足于学员成长力的培育上,练就学员学习功力和思维活力。读书万卷始通神,积淀的是功力;胸有成竹气自华,散发的是底气。有了功力和底气,才会有发展能力,干事有想法,处事有章法,遇事有办法。在边学、边思、边悟的教学主线中,培训首先以全面课程学习拓展知识层面,其次以撰写主题论文进行系统深入思考,再次以定期讨论活动开展思维碰撞,然后以集中点评讲座升华启迪智慧,最后以总结心得体会植入思想体系。
以破带立、破立结合中重建知识结构。首先在以破带立中,将培训标的直指青年干部身上普遍存在的“学生式”思维、碎片化阅读习惯、拒斥学优纳新心态,通过“心理解构”“思维驱逐”“知识撞击”和“习惯重铸”等方式,让青年干部在短时间内接受全方位“超强度”冲击,深刻认识到自己的各种不足,实现多维度自我“解体”。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科目的教学和系列辅助训练措施,引导青年干部进行知识整合、思维延展、心理调适、习惯校正。其次,在破立结合中破除“知识断档”和“本领恐慌”。在培训课程安排上,围绕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素质能力提升等12个板块,共设置89个课程356学时。在课堂教学方面,从中央党校、清华大学等干部培训网的上万个电子课件中,筛选出112个名师精品课程,让学员住在市委党校却能够学到“顶级课程”。为进一步强化培训效果,专门设置了省委党校、清华大学两次为期10天的延伸培训,将市级党校的班次直接办到省委党校和清华大学。
系统性思维训练诠释“授人以渔”。针对短期内学员能够接受的理论知识和训练数量有限的实际,将培训的着眼点直接置于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良好思维养成之上。专门提出元理论、模糊理论、拓扑理论、耗散结构论等111个概念,让青年干部利用课余时间,自行检索定义,强化青年干部的学习能力和理性思维训练。在课程和各种活动的设置上,尽可能使每个课次都“主题多元化”和“无答案化”,让青年干部在学习和考试、考核过程中自行去“感悟”。这不仅让青年干部深刻认识到自身不足以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解决问题不能只顾一点而不及其余,而且让青年干部学会在复杂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应对问题。同时,建立“青年干部论坛”交流平台,围绕热点、难点问题,让青年干部在共同研究探讨中相互“启发”和“融合”,在思维碰撞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天候培训模式实现“无限教育”。将三个半月的培训时间全程纳入培训时段,从行为习惯入手,将青年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纳入培训范围,形成“无所不管”“无所不教”“无所不训”的培训模式,对青年干部进行全方位“无限”训练。培训中,从组织部分管领导、学校领导到班主任、跟班老师以及班干部,但凡要求青年干部做到的自己都要首先做到,而且理论课上怎么讲现实工作生活中就必须怎么做,进而实现管理人员和跟班老师一言一行都在“现身说法”,青年干部一举一动都在接受教育、践行理论。可以说,此次培训从执行纪律、知识应用,到团结协作、管理创新,再到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等各个层面,都进行了全方位展示,极大地带动了青年干部去身体力行。
同时,此次培训还将明辨是非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凡是实际工作和生活所需的素养都纳入培训内容,并建立了相对应的培训科目、教学方式和管理体系。培训期间,先后设立了出早操、晚自习、留作业、随机点评、主题演讲、紧急召回、团队绑定等辅助教学方式。其中,随机点评30余次,有针对性地谈心讲座10余次,主题演讲3次,交流研讨7次,紧急召回2次,考试15次,论文答辩1次,确保了每种培训意图和标的都能得到全面落实与充分体现。
学员孙美娟谈到在此次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感到受益颇多。她感慨地说:“此次培训内容丰富,知识全面,让我充分认识到只有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才能使自己建立创新理念,跳出思维定式,拓展思维角度。另外,领导和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更是让我学到了书本以外的本领。”
注重在实践锻炼中“锤炼成长”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此次培训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把培训延伸到课堂之外,把基层一线作为学员锻炼的主阵地,让学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升本领。
在“三同”实践锻炼中,组织学员们利用9天时间在隰县5个农村进行实践锻炼。期间,学员们以一名普通“农民”的身份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干脏活挑重担,扎根最基层,锤炼高品质。他们扑下身子,用农家筷、吃农家饭、盖农家被,掰玉米、掏茅粪、理羊圈,体验农村生活习惯。
接受艰苦磨炼、体验群众疾苦,是“三同锻炼”的基本标准和内在要求。在隰县寨子乡无愚村“三同锻炼”的第5天,7名学员领到了给老乡搬梨的任务。10吨重的梨并列6排码的有1人多高足足有50米长,都要一箱箱从窑洞搬运到卡车上,劳动强度可想而知。他们分工协作,搬梨、推车、装车,来回穿梭于窑洞于卡车之间。搬运过程中,学员们在冰冷的窑洞里累的大汗淋漓,腰酸了、腿麻了、胳膊困了,甚至手臂扭伤了,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装了一半,大家就感到体力不支,老乡们看到他们累得够呛后说:“可以了,已经装了不少了,你们回去吧”。但学员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要干就得干完,要干就得干好。当所有的梨箱都装上车后,他们都瘫坐到了地上。
“一次磨炼”收获“一生财富”。9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学员们对偏远贫困农村进行了零距离的再认识,加深了对艰苦奋斗精神的体会和感悟,在对待群众的态度、务实为民的情怀、勤劳节俭的作风等方面有了极大的转变和升华。离别的那一天,有的村民紧紧抱住学员不停地问:“你们还会回来么?你们什么时候再回来?”在与“亲人”们挥手告别时,有的学员没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学员李海荣深情地说:“与群众打交道就是一个‘情’字,当你用真情实意与他们相处时,你就会赢得信任和一切,要处理好干群关系,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难。”
课题调研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学员们利用5天时间深入全市9个县、23个点进行调研,通过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实际问题相结合,以提高工作能力。考察活动中,他们把教学地点搬出课堂外,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点、现代产业园区等地,边参观、边学习、边听讲、边思考,变素材为教材,加深对市情、市貌的了解,深化对现实问题和改革创新措施的思考。在隰县“玉露香”挂果苗木培育基地,学员们围绕“玉露香”苗木培育技术、生长所需条件、培育周期及成本、销售市场、合作社运营模式等进行细致入微的了解。特别是就“玉露香”能否向周边县推广形成更大的规模优势、如何调动农户积极性、怎样解决3年至5年转产期农户的收入问题、科学种植技术的推广以及产品深加工和市场的开拓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和科学论证。
侯马一直是我市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沿地区,学员们在侯马市进行课题调研时,深入剖析了当前临汾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全面阐述了电子商务发展对临汾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建议和对策,形成了《发展电子商务、深谋转型之路》的一系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调研期间,学员陈卓和刘小维还帮助隰县“三同锻炼”时的“住户”刘瑞梅前往侯马市电商培训交流会进行培训,学员包强自掏腰包解决了村民们的食宿问题。“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免费电商培训的机会,这几天的培训对我们开网店有很大帮助”。2015年12月16日,在互联网创业中迈出第一步的刘大姐向学员分享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刘大姐的转变让学员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思路决定出路,脑袋决定口袋。如果让本地特色农产品搭载上‘互联网+’的快车,不就会让更多的农村合作社和农民能够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产品,这不正是‘电商扶贫’的一条新路子么!”
全封闭式管理强化“刚性约束”
为了确保各种管理能够完全封闭和高效运转,成立独立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对培训班实行项目管理。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担任班主任,市委党校选派执行班主任,4名老师和4名组工干部分散到4个学员小组,“全天候”跟班管理。在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依据制度独立决策、独立组织运行,直接向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校委会负责,形成相对独立的封闭管理体制。日常事务由班委会和班小组自行管理,出现问题由工作班子解决,重大问题报告校委会决定,形成了工作班子与班级组织抓管理、临时党支部抓思想、组织部跟班人员监督的立体多元化管理机制。同时,注重发挥各方管理和监督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每条管理主线都有职、有权、有责,使管理机制在交叉并行中不撞车、不内耗,互为补充和依托。
在管理方法的创新上,始终以“向管理要效益”为原则,坚持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精准管理与模糊管理相结合、学校管理与自治管理相结合的思路。在刚性管理上,坚持制度不在多而在落实的理念,狠抓各项制度的执行,确保了各项制度的“刚性”和“硬度”。在柔性管理上,狠抓“效应”,将谈心谈话、自我剖析、相互交流等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全部应用,辅之以理想信念教育、成长教育,让青年干部充分感受到管理是对他们最大的爱。在精准管理上,狠抓“对症”,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化解与此相关联的若干“症候群”,力求事半功倍,做到管理者举一反三,被管理者心悦诚服。在模糊管理上狠抓延伸,通过时间管理、任务管理、目标管理、“标准化”管理、影响力管理等方式,强化模糊管理模式,让管理的触角在模糊化的过程中无限延伸,让管理的过程在柔化之中凸现“刚硬”,即使青年干部充分感受到相对宽松的“自由空间”而不“窒息”,更感受到管理“无处不在”,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敢“以身试法”。
同时,培训期间还有针对性地建立了封闭管理制度,规定不许亲朋好友来访,不许学员随意外出,并通过服饰将学员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使其每时每刻都处在被“注目”“监督”的地位。建立不设基础分的零积分管理制度,把培训任务、考试平均成绩,以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量化成具体分值,将完成培训内容和规定动作作为正分值,把请假、迟到等违规违纪行为量化为负分值,正负之间相互抵消,使总积分充分反映学员的综合素养。建立以各种规矩构织而成的“不成文”制度体系,凡是传统美德、文明教养等刚性管理可能疏漏或者无法体现的维度,均以各种“规矩”进行弥补和约束。
总之,各项制度犹如一台全程摄像机,令青年干部的表现有“底”可查,时刻警醒激励青年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全身心投入培训。
培训成果和改革效应不断“发酵扩散”为了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在此次培训班的筹备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和青年干部一起培训、教育干部与深化改革同步推进,经过三个半月的培训和改革实验,基本上实现了培训干部和改革创新的“双重丰收”。
老师与学员的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在培训过程中,跟班老师和其他课目老师多次反映:“这些学员进步太快了,几乎一天一个样。”执行班主任在培训结束时总结:“这次培训对于学员来讲,可以说是难得的一次机遇,对于跟班老师来讲,更是千载难逢。不仅与青年干部一道学到了许多东西,而且明白了党校教学与管理中许多以往根本想不到,也想不明白的事情,使我们对今后的工作更加有底气、有信心。”市直单位青年干部组团回访班主任时则讲:“在整个培训期间,时刻都能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和团队的力量,感到始终有一种无处不在的正气和清廉之气,这种东西对我们来说,只能用‘震撼’来形容。”“需要消化的东西太多了,每消化一点,就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与收获,没有几年的功夫消化不完。”据统计,此次培训完成组织考试13次、作业43题、论文答辩1次、简报32期、优秀培训日记4000余篇、近200万字,撰写毕业论文、社会调研报告和心得体会共123篇、共计75万余字。
在整个培训期间,培训班和参训青年干部所到之处,都得到专家学者的充分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培训班首次在山西省领导科学研究会年会上旁听亮相时,来自全国的90多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集体对培训班的表现鼓掌点赞。无论是在省委党校延伸培训期间,还是在清华大学延伸培训期间,多名专家、学者都对此次培训给予了高度评价。教授们纷纷表示,今后办这样的培训班时,他们不管多忙都会来讲课。中国社科院李帆教授还专门将培训班命名为“青蓝工程”。
此外,凡是青年干部接触过的干部群众,都是好评如潮。从学校的管理人员到楼层、食堂的服务员,从县乡村三级干部到农村的老百姓,对培训班和青年干部的表现都连声称赞。尤其是“三同”实践锻炼期间,不仅老百姓普遍反映“这支队伍真好”、“感觉当年的老八路又回来了”,而且还带动了县乡村三级干部一起参加“三同”,与青年干部一起同学习、同训练。全市其他年轻干部,则纷纷打听这样的培训班什么时候再办,还有不少县级干部也提出参加培训班的要求,出现了跑学、要学现象。
与此同时,干部教育培训改革成效正在发酵扩散。市委党校首先将其改革成果总结和引用,积极推进全校治校、治教、治学的综合改革。各级组织部门和各县(市、区)也纷纷取经效仿,将这一模式引进到各自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之中。一个全方位、立体式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局面呼之欲出! 记者 王鹏鹏 李辉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