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音铿锵奔小康

2013-01-18 09:45:24 来源:

“临汾市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始终超前谋划,创新举措,积极培育打造特色亮点扶贫工程,产业化扶贫工作扎实,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吕梁山片区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特别是因地制宜建设的苹果、蔬菜、养殖等扶贫产业无论是规模、效益,还是发展前景,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走在了全省前列。”近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在我市调研时,对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我市是全省贫困面较大的地区之一,全市共有10个贫困县分布在东西两山。从2012年起,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覆盖到全市17个县(市、区),成为全省扶贫开发涉及县最多的市。在扶贫开发的实践中,我市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把扶贫开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举来抓,超前谋划,创新举措,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加大领导和投入力度,积极培育打造特色亮点扶贫工程,在片区开发、整村推进、移民扶贫、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科技扶贫、产业化扶贫、外资扶贫、定点扶贫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年来,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实现新突破,贫困状况明显改善,共使5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贫困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得到增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精心打造西山百万亩有机水果基地2012年我市启动实施了西山百万亩有机水果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是省政府“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是省综改试验区标杆项目,被列为省“双百工程”,同时也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的重头戏。

我市以精品理念和现代产业理念为统领,按照“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总体思路,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超前规划,高端起步,着力建设西山百万亩有机水果产业化项目,打造“有机水果之都”,实现“设施蔬菜看寿光,有机水果看临汾”的目标。项目战略定位以临汾西山百万亩有机水果基地为示范,带动全省中南部800万亩水果产业的发展。

我市将于2013年10月举办“2013中国(临汾)国际有机产业峰会”,这是全面展示我市有机产业发展成果的一次重要盛会,是宣传临汾品牌形象、提升临汾国际国内知名度的一次大好机遇。目前,我市积极制定会议方案,明确分工,狠抓落实,确保各项筹备工作稳步推进,力争把这次峰会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着力实施贫困村发展扶贫互助资金贫困村发展扶贫互助资金是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村民自愿按一定比例交纳的互助资金为依托,无任何附加条件的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在贫困村建立民有、民用、民管、民享、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生产发展资金的一种扶贫开发长效模式。我市在开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中坚持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逐渐成为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又一亮点工程,成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在山西省越叫越响、独树一帜。截至目前,已有10个贫困县、54个乡镇、223个贫困村开展了扶贫互助资金工作,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811.66万元,社员交纳互助资金380.31万元。入社农户1.36万户,其中贫困户8594户。累计发放借款4781.47万元,归还4216.83万元,到期回收率98%。互助资金这种扶贫形式,有效缓解了我市贫困村生产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十二五”时期,我市吕梁山片区5县要通过片区开发,完成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238个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570万元,力争在片区县实现贫困村项目全覆盖。5个省定贫困县完成互助资金180个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700万元,使贫困村项目覆盖率达到50%。经过今后几年的发展,全市互助资金总村数达到750个,互助资金总额达到1亿元。

片区开发、板块推进大规模实施2012年我市大力实施永和大宁板块推进片区开发项目,每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000万元,以“发展现代农业手段,创造优质农产品”为目标,建设“一川一垣、一菜一果”,全力打造全省扶贫开发优质高效果蔬产业示范板块。截至目前,大宁县设施蔬菜大棚项目已建新型塑料大棚820个、日光温室大棚30栋,龙头企业育苗智能温室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培训技术人员3380人;永和县苹果产业项目新栽植苹果15886亩,龙头企业储存加工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培训技术人员7575人。

按照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吉县、大宁、隰县、永和、汾西5个国家级贫困县被列入吕梁山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给予重点扶持。我市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统筹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吕梁山片区5个贫困县按期完成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十年规划(2011—2020年)的编制任务。同时,大宁县在完成规划编制的基础上,今年省还支持资金3000万,启动了集中连片整体开发试点工作。

特色亮点扶贫工程齐头并进整村推进扎实有效。2012年我市启动实施71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涉及大宁、永和、隰县、吉县、汾西5个贫困县,贫困村通过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贫困面貌大幅改观,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易地扶贫搬迁稳步实施。我市采取建立新村、合并小村、分散搬迁等多种移民方式,使移民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真正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截至目前,全市新建住宅中已选址开工2083户、8233人,已完成主体工程1884户、7455人,已入住722户、2991人,使贫困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农民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的“五难”问题。

劳动力培训转移、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富有成效。我市采取“多形式培训、多渠道转移”,大力开展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创办计算机、汽车维修等20多个专业。2012年全市12个培训基地共组织培训34期,培训转移5786人,成功转移就业2050人。

产业化扶贫发展较快。隰州天天饮料公司等4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乡宁县云邱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山西澳坤量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50家企业被评审为市级扶贫龙头企业,形成三级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发展格局。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