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双千万”工程,扶持“三农”发展,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增加财政“蛋糕”中的民生比重,力办惠民实事;推行“311”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全天候服务群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安泽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响亮提出建设“生态安泽、富裕安泽、幸福安泽”的目标,在“富民、惠民、安民、为民”上做文章、下工夫,精心描绘出一幅壮美的幸福画卷。
强县富民 打造经济富地
永鑫120万吨焦化配套12万吨甲醇投产达效,太岳6万吨乙二醇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由宏泰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投资2900万元,年产1.2亿块的煤矸石烧结砖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全部完成,正加紧办理环评手续,6月份即可生产运营,一期工程每年可消化煤矸石40万吨。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让百姓富起来的动力源泉。以新型化、循环化、集约化为方向,以建设工业产品的转移地为目标,安泽启动了唐城省级煤焦化深加工园区建设,全力构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目前,园区总体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待省经信委批准。园区内玉和泰、安鑫等煤炭企业先后完成了主体煤矿安全系统建设,正稳步实施提能改造工程。项目建设上,投资13亿元的永鑫120万吨焦化配套12万吨甲醇项目提前1年投入生产运营,加快了太岳6万吨乙二醇、永鑫2×20万千瓦发电、铁路专线等项目建设。同时,通过大力度招商,引进企业和项目,启动了大连傅氏企业集团40万吨/年煤基合成化学品项目和华润分散式风力发电的前期筹备工作,不断提升园区整体发展水平,加快工业强县进程。2012年,全县财政收入完成12多亿元,同比增长19.83%。
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方向,着力壮大有机玉米、优质核桃、道地连翘、生态畜牧等四大产业,设立2000万元农业发展基金,扶持农民创办种养殖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去年,安泽县种植有机玉米1万亩、新发展优质核桃1.26万亩,黄牛存栏达到1.35万头,猪羊鸡存栏分别达到2.8万头、4.5万只、35万只。借助厚实的产业基础,去年,该县与虹合圆公司合作,实施了有机玉米深加工和畜禽生态养殖项目,构建了“种、养、加”农业生产模式,加快了农产品就地转化,为农民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与此同时,该县还以发展人文生态旅游为契机,提供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自主创业;扶持商户营销本地特产,推广本地产品品牌,鼓励民间艺人创作文化产品,使各类人群各显其能,实现旅游富民。
强基固本 优化生态绿地
生态之基就是发展之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安泽的最大本钱。
该县突出“身边增绿”和“山上治本”,坚持造林造景并举、绿化美化并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山岳景区绿化、通道绿化、城区绿化、村庄绿化、工业园区绿化五大造林绿化精品工程,全年完成造林3.7万亩,使“远山皆林、遍地是景”的生态建设模式粗具雏形。在森林管护上,组建了全省一流、人数最多、规模最大、装备最精的县级森林防火大队,平时护林防火,一旦发生森林火情又可及时扑救,构筑了绿色屏障。同时,实施以污水截流、生态修复、河岸整治和沿河林带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沁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积极推进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成立联合执法组,严厉打击盗砍乱伐、毁林造地、沁河采沙、违规排污等非法行为,有力保护了青山绿水的生态家园。
为了使安泽真正成为山环水绕之城、生态宜居之地,按照建设山水园林城的发展方向,该县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硬化工程,打造以“大水大绿”为主题的城市生态公园和景观长廊;完成湿地公园二期工程建设,对月亮湾公园进行大树成景绿化,继续实施沁河、义唐河、第五河滨河景观绿化、城镇边山风景绿化、单位校园绿化、公共休闲绿地等绿化工程,着力营造“城在山水中、房在树林中、人在图画中”的优美环境,实现城市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辉映;加快天然气入户,实施集中联片供气供热等工程,有效降低二氧化硫排放;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建成了日处理垃圾75吨的垃圾处理厂和日处理污水3600立方米的县城污水处理厂。
他们还紧紧抓住省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项目的有利机遇,持续开展农村“家园清洁整治行动”和“创建绿色家园活动”,切实增强群众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村容整洁的生活环境。
此外,围绕“一带”(府城沿河精品旅游带)、“一线”(红色旅游线路)、“五区”(黄花岭、红叶岭、安泰山、青松岭、段峪河五大旅游景区)旅游总体发展规划,重点实施了荀子生平园、沁河湿地公园和黄花岭、青松岭、红叶岭、段峪河瀑布群、望岳楼陈列展等景区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春有黄花踏青、夏有生态避暑、秋有登高赏红、冬有雪松冰瀑的四季精品旅游主线,使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步成为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极。
惠民为先 构筑民生福地
大办民生实事,是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最直接体现。
走进杜村乡东唐村,一排排民居规划有序,农家庭院整齐干净,水泥村路宽阔平坦,公共设施配套齐全……东唐村只是安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继完成首轮新农村建设任务之后,安泽县每年投入2000万元以上,以“城镇化和村集体经济积累”为重点,按照“提升城镇化、突出中心村、改造沿线村、打造连片区”的思路,全力加快沁河生态经济走廊、309国道与326省道新农村建设示范带、以7个乡镇为核心的“一廊两道七区”建设,启动了第二轮新农村建设。在落实全省新的“五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新增了太阳能路灯、数字电视、卫生保洁、80岁以上老人生活补助、“五类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无线调频广播、农村退休正职干部生活补贴、农民远程科普教育和科普惠农工程、中小学生住校补贴、气化安泽等“十个全覆盖”工程,加快改变农村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012年,该县民生领域的投入占到了全县可用财力的一半以上。
在教育上,投资近2000万元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装备工程;投资75万元实施“教育水平提升工程”;继实施“蛋奶工程”和“五类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基础上,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辅用书和作业本费用,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进行了膳食补助和交通补助,并免收高中阶段学费、住宿费、书费,实现了12年免费教育。同时,实施了新建标准化幼儿园、中小学校长培训、“顶岗支教”、“教育研究生安泽实验区”等一系列教育提质工程,全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医疗卫生上,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步伐,将县人民医院建成二甲医院,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了全市一流的县中医院;投资240万元启动了县急救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改扩建等工程;公开招聘80名医护人员;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范围,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
在文化惠民上,加快了专业体育场馆奥体中心建设,望岳楼、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政府采购形式“送戏下乡”,开展一系列群众免费文艺培训活动,坚持“月月搞活动,节节办晚会”,创办了“乐在周五”群众性文艺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真正实现文化享受“零费用”、文艺培训“零门槛”、文化参与“零距离”。(通讯员 苏晓峰 魏建云 高凌飞)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