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为农村特困群体搭建爱心桥梁

2014-08-08 08:28:32 来源: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闫海斌)“一村一故事”微电影是吉县2013年7月以来实施的一项农村文化惠民工程,以情景剧、小话剧多种形式表现,以村里的好人好事、创业典型、发展轨迹、民俗民情为创作原型,采用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县财政出资,委托当地文化公司摄制的市场化拍摄机制。

今年以来,该县在拍摄微电影过程中,为了使微电影拍摄的更有意义,不断创新拍摄方式,精心选取严格审核拍摄题材,不断深入挖掘农村文化内涵。通过总结经验,决定把“一村一故事”向“农村特困感动吉县人物”、“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部门”展开倾斜或扩大,旨在以微电影的形式,讲述真实版的感人故事,更好地传播宣扬农业、农村、农民中真善美的正能量。

比如:由该县壶口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摄制的微电影《妈妈》,讲述该县32岁的妻子陈黎花的故事。3年前,她的丈夫在打工过程中不幸被砸伤,继而四肢瘫痪。从此陈黎花过上了每天照顾丈夫吃喝拉撒、给丈夫捶背按摩、送两个孩子上学,同时还要打两份钟点工维持家庭正常生计的生活。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陈黎花晚上出去打工时还骗孩子们说自己去广场跳舞……

据微电影《妈妈》摄制总导演洛占敏说:“《妈妈》于6月29日上传网络,截至8月3日,腾讯视频网民点击率已达8万余万次。有好多人留言说他们边看边哭。北京、上海的两名网友反复联系陈黎花表示今后每月都将给她家提供资助;中原油田驻吉县钻井队队长于东晓登门资助了2000元……”

洛占敏还说:“另一部于今年2月完成拍摄的微电影《回家》,截至8月3日,在腾讯视频网民点击率已突破140万余万次。”

像这类帮助感动农村人物搭建爱心桥梁拍摄的微电影,该县还拍摄有《谢恩》、《让低保》等等。微电影《谢恩》讲述的是农村学生冯自强考上大学后,因经济贫困无法上学,志愿者在网上和学校为其募捐,而当冯自强去感谢捐款最多的葛丽娟时,看到的竟是一个坐在轮椅上伏案写作的残疾人的故事。微电影《让低保》则讲述的是一名本就贫困且完全符合评低保条件的农村老党员,在被村民代表推选为了低保户后硬是要把低保让给其他人的故事。

目前,该县为这些农村特困人物拍摄的微电影已完成40部。这不仅是“善行山西、德润临汾、德润吉县”的实际行动,更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微电影的拍摄已经成为吉县农村民生文化工作的一大亮点。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