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立德 凝心聚力

2013-06-04 09:38:34 来源:

    弘扬国学,传承经典,向村民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武永贤在贾罕村推行“以孝治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文化基础。
    当谈到“以孝治村”方略的提出时,他的情绪显得异常的亢奋,他的话语像开了闸的渠水滔滔不绝。
    他是从尧文化开始谈起的。他说,2011年,襄汾县县委提出在文化上打造“帝尧文化之都”,2012年9月17日至21日,举办了“首届中国·陶寺帝尧文化旅游节”,主题是:中国源头·文明根祖。帝尧文化核心内容是什么?专家们有共识,即:和合之道、揖攘之德、洵谋之风、节俭之行。说白了,是讲,帝尧是和、合文化的创始者,是孝文化的倡导者,是民主政治的首创者,是节俭之风的践行者。
    如今,和合已成为中国哲学的思想精髓和核心价值。尧王设诽谤之木谏言之鼓,开民主政治之先河,如今仍须为政者效法。尧传说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何以传舜?盖因舜的孝行感动了他,天下第一孝之“孝感天帝”讲道:虞舜,姓姚名重华。小时,生母即亡,常遭继母陷害。舜修补仓房,继母放火烧房。舜去掏井,继母将井盖住。多次陷害均为得逞。舜不但不怀恨,反而孝道日谨。舜耕于骊山之下,天使大象替耕,乌代耘。尧帝闻舜大孝并有才华,就将帝位传于舜,并将娥皇、女英二女嫁于舜为妻。他又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舜的德行,看他能否理好家政。舜与娥皇、女英住在沩水河边,依理而行事,二女都对舜十分倾心,恪守妇道。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他的指挥,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尧建都在襄汾陶寺,如此说来,孝文化的根源就在襄汾,而帝尧则是孝文化的首倡者。
    自帝尧倡导孝道始,孝道文化即在全国推行之,至今已近5000年。历久不衰。在我们襄汾县的汾城镇孝村,有赵国大将李牧将军墓地,其子荣庐墓三年,遂名村为孝子村。西晋时官拜礼部尚书、右仆射光禄大夫之邓伯道,在祖陵边结草为庐,为祖父与父亲守孝9年,孝悌之声名播华夏。据清史《儒林传》记载,咸丰二年任襄陵知县的朱次琦,在任职期间,整修邓伯道祠作为孝学之地。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在民族文化中有极强的认同感。在我们民族传统中,寻找全民族的共同之处,只有在文化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在文化上有了强烈的认同感,这个民族才能历久不衰,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孝道文化即有极强的民族认同感。武永贤说,我提出“以孝治村”,就是看准了孝文化这个民族中有极强的认同感。
    他接着说,国人对圣贤还有一种敬畏感。我之所以痴情国学即儒学的经典的传承,就是看准了民众对圣人的崇敬与敬畏。他劝,为人妻者要做贤妇,挂在村边的话是“妻贤夫祸少”;他劝,儿女要对父母行孝,常说的是“子孝父心安”。他曾用清代大儒石天基撰写的《劝孝歌》教育一对不孝敬父母的儿子与儿媳,他拿出《村民素质教育丛书》的“孝敬篇”,面对那对不孝敬老人的儿子与儿媳念道:“世上不孝子,听我与君述。不念父母恩,令人戳指头……取得妻来家,鱼水情和睦。看妻颜如玉,看母面如土。母若责一言,顶撞怒双目……此等不孝人,不如禽如畜……勿以不孝头,枉顶大房屋。勿以不孝口,枉食人五谷。勿以不孝身,枉着人衣服。”听罢此劝孝歌,小两口泪流满面,检讨了不孝敬老人的错误。
    武永贤说,用圣贤之语教化民众,可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比讲大道理要管用的多。
    在谈及孝道文化时,他与笔者谈起代沟问题。他说,我有切身体会,当代人读老子、孔子、庄子、墨子都没感觉有什么代沟,怎么父子之间倒常有代沟呢?可见代沟这东西,愚者有,智者无。
    讲了一阵子孝道文化的历史渊源后,武永贤由远至近讲了他们村孝子崔明山孝老爱亲的事迹。崔明山6岁丧父,母亲改嫁,靠奶奶抚养成人。明山成年后娶乡宁县山区姑娘为妻,将岳父母接到家中,关照衣食起居,无微不至。对他未尽过一日养育之恩的继父死后,明山又将生母接回来,百般孝敬养老送终,成为全村孝敬老人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武永贤的主导下,2005年全村开展了一次评选孝子、贤孙、好媳妇、好婆婆的活动,并把农历六月十九的贾罕村庙会更名为孝文化节,给评出来的24位孝子、贤孙、好媳妇、好婆婆披红戴花,在锣鼓旗伞簇拥中,沿村大街小巷游行一趟,被评为孝老爱亲楷模者甚感风光。
    在这届孝文化节上,还请来运城市盐湖区蒲剧团,演出了《杀狗》《清风亭》等传统劝孝戏曲节目。
    “以孝治村”开展了三年,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村风明显好转,打架斗殴的少了,惹是生非的少了,虐待老人的绝迹了。而做善事的多了,孝敬老人的多了,科技致富的多了。

    “以孝治村”  引发热议

    多年来,新闻媒体对武永贤在贾罕村施行“以孝治村”是非常关注的。襄汾县电视台、临汾市电视台、《临汾日报》、山西电视台、黄河电视台、《山西日报》《三晋都市报》《交流》《山西农民报》等主流媒体都作过报道。武永贤确实风光了一段时间。2004年被评为“襄汾县十佳农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他又被评为“襄汾县十大文化新闻人物”。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2006年贾罕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武永贤以十几票之差落选了。
    落选对他的打击很大,对一些村民抱怨他“抓精神文明的一手硬,抓物质文明的一手软”,内心里也不大服气。
    《山西农民报》记者,在他落选后曾写过一篇报道,题目是:《一位农村干部的文化郁结》。
    2011年5月初,《山西农民报》记者米厚民、柴俊杰,再次采访了武永贤,5月20日,《山西农民报》在头版用一整版的篇幅,以《“以孝治村”之路为何越走越窄》为题,刊登了武永贤推行“以孝治村”走过的道路。 
    文章所加编者按,写道:“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增长,曾被誉为人类发展的两翼。比翼齐飞,则姿态优美,发展稳健;若有一翼畸短,翱翔变成空想。在我省一些村庄,经济建设高歌猛进,社会风气难如人意。在襄汾县贾罕村,则呈现为另一种状态:精神文明一枝独秀,传统文化受到热捧。但物质财富积累缓慢,农民精神富裕了,钱包却没有鼓起来。(注:钱包鼓不鼓是相对的,贾罕村比周边村还是富裕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缺乏经济支撑的村庄建设能否成功,值得我们思考。”

    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5月20日到6月15日,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紧扣“以孝治村”主题,《山西农民报》发起的“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大讨论持续升温。其间,《山西农民报》用8个版面,发表了23位不同职业身份者撰写的文章。
    著文者,有乡镇基层干部,有从事农村工作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有媒体人。
    七嘴八舌话“以孝治村”,众说纷纭,大体有三种声音。
    一种是反对声,认为武永贤路子走错了,一个村干部应该首先带领大家发展经济,实行“以孝治村”不务正业;一种是鼓励声,认为武永贤路子走的不错,通过“以孝治村”提高村民素质,进而推动经    济快速发展,是对“治标”还是“治本”认真思考后的选择;还有一种声音是补缺声,即农村应该两条腿走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现列举几个有代表性的撰文观点。
    不少讨论者对武永贤的做法表示无法赞同。绛县陈村镇党委书记马春海就认为,武永贤的失误在于:“一是他对传统经典文化的理解不足,认识不够(注:武永贤承认这个看法)……当前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百姓的需求层次有了极大提高,单纯用‘孝’来改变农村面貌,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二是他没有真正领会‘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要求,脱离物质抓精神,脱离发展抓和谐。”山西省农委研究院冯京民认为,武永贤作为贾罕村的带头人,极力推行“以孝治村”,把宣传孝道文化建设作为重头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但从长远看,这样大搞单纯的孝文化建设,没能带动全村走向增收致富,无疑是失误的。
    襄汾县南贾镇优质玉米种子生产合作社理事长郭高升说:“行孝,必须有孝力,即有经济能力。一个老人生了病,儿子‘孝顺’久坐床前,少吃无食,老人死了,不为‘孝’。如有钱马上去医院花费几千元甚至几万元,老人病好了,这为真‘孝’。”《山西农民报》讨论期间发表的文章,武永贤对每篇文章都认真看并认真思考。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