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农村建设奉献余热

2013-10-18 08:58:41 来源:

    北董乡,是曲沃县著名的山水之乡和旅游之乡,这里山水旖旎,风光如画,其辖下南部有一个叫景明的村庄。这个村的瀑布远近闻名,它不仅是曲沃之名的来历之由,而且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记载和描述的重要地域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个村因有一个老年协会持续正常运转,使其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调解家庭纠纷、维护老年人权益、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以及关心下一代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村男女老少,时时处处都表现出让人振奋的精神面貌。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与古老水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为古老大地增添了不少靓丽之色。

    让老年人有自己的组织
    为了一睹“敬老村”的“风采”,笔者10月11日同县老龄办有关负责人前往景明村,刚到村口,就看到田间有一些老人在劳作,这跟之前想象中老年人在一起相敬如宾的画面相差很大,但这位老人说:“生长在农村,只要干得动就别闲着。”同样的回答出现在另一位老人口中,他就是景明村老年协会现任会长——68岁的崔李平老先生。他说,由于有一个体制健全又经验丰富的老年协会,村里的老人们对待生活都积极乐观,不会在村头呆坐,更不会游手好闲。
    据介绍,景明村老年协会成立于2003年,是曲沃县较早成立的村级老年协会。当年全村100多位老人终日无所事事,相当无聊,为了让老年人过一个安好的晚年,经张彦良提议,在县老龄办和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该村成立了老年协会。老年协会的成立,使景明村的老年人有了自己的组织,由于成立较早,工作出色,邻近许多村还前来学习和借鉴经验。随着人口的逐步增长,现如今景明村已有60岁以上老年人224名,占全村总人口数1328人的16.87%。老年协会的存在,给村里的老年人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和活动平台。

    组织旅游开阔视野
    老年协会成立以后,村里的老年人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活动可参加。现任会长崔李平笑着说,老年协会组织的活动,使村里的老年人不至于整天呆坐村头,至少可以预防或减少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据了解,景明村的老年人一年有4项例行活动,如春节的座谈会、文体活动、中秋赏月、重阳旅游等。今年春节期间,景明村的男女老少几百号人参加了象棋、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文体活动,年龄最大的老人已年逾80岁,但依然上阵参加了象棋比赛,村民大为振奋。今年重阳节前夕,村里的200多名老年人还去了一趟运城,到鹳雀楼、大铁牛、普救寺、关帝庙等景点旅游。据悉,像这样的活动每年都会有,老年人已经不觉得新鲜了。
    崔李平说,以前,村里许多老年人连10公里以外的磨盘岭都没去过。但是,现在却跑遍了山西省的许多名胜古迹。他们先后去过平遥、绵山、李家大院、王家大院、尧庙、华门、皇城相府等地。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原因,他们通常是进行一天短线游,但是这样的旅游意义非凡,因为可以亲眼看到祖国其他地方发生的变化,同时也不至于跟外面的世界脱节。很多老人说:“旅游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这样思想就不会僵化和封闭。”据悉,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他许多临近村也有老年协会,但是由于景明村老年协会经过10年的发展,机构相对完整,工作相对规范,活动相对正常。村里老年人对协会组织的活动积极性很高,因此,村里的许多优秀传统得以传承,而协会本身也在不断巩固壮大,如今已有会员300多人。

    倡导和谐新风尚
    老年协会成立以来,制定了每三年评选一次“敬老好儿女”和“奉献好老人”活动,以表彰那些在家庭生活里孝顺父母的子女和为家庭做出贡献的老年人。村党支部书记王卫东说,“树立标兵榜样,可以为年轻人留下好的印象,形成尊重父母、敬重老人的良好风尚”。据悉,“敬老好儿女”和“奉献好老人”的评选标准主要来自群众舆论,由于村里工作比较公开,儿女行为也都在大家眼皮底下,只要能够获得村民好的口碑,得到大家信任,就可以入选。
    近年来,景明村敬老好儿女要数路三洞和路红娟。他们的爷爷和父亲早年患病去世,母亲改嫁。为了让父亲的继母安享晚年,路红娟和路三洞这个上门女婿同85岁的奶奶杨淑珍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不仅获得了自己两个儿子的孝敬,而且和谐的家庭关系成为村里的一段佳话。杨淑珍和孙女孙女婿先后获得了老年协会的表彰奖励,虽然奖品微薄,但是这样的荣誉却可以让他在村里行得端正、走得轻快。路红娟和路三洞说:“能够得到村民们的夸奖,感觉像英雄一般,想起自己为了让奶奶过得好些而吃的苦,想起自己以前对待亲人的善举,他们完全没有遗憾。”村里也有在孝敬父母方面做得不够好的村民,这时,老年协会的会员就会“倚老卖老”,上门教育,做思想工作。景明村村委会主任王建设说:“老年协会这些年对村里的工作非常支持,因为协会中很多都是老党员、老干部,思想解放,对村里的大小事情非常了解,对促进村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功不可没。我相信,景明村的老年人会继续建言献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自己的余热!”通讯员李炳俊 张喜家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