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农委考察团赴焦作、 晋城参观学习侧记

2015-06-19 10:55: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努力让美丽乡村蓝图早实现

——市农委考察团赴焦作、 晋城参观学习侧记

    临汾新闻网讯 夏日炎炎,高温灼烧着空旷的路面,自临汾出发的大巴车在通往河南省焦作市的高速公路急驰。车上乘坐的市农委考察团成员的心早已飞到了焦作的乡村田野,期待有个全新的体验和收获。

    考察团此行的目的地是河南省焦作市和山西省晋城市。来自我市市、县两级农居办负责人、相关人员和“美丽宜居示范村”代表共60余人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学习。通过借鉴和吸收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增强他们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他们优化全市人居环境、提升对外形象的热情,争取将“天更蓝、水更净、地更绿、山更秀、村更美”的美丽乡村蓝图早日变成现实。

    经过将近5个小时的车程,6月3日下午考察团抵达焦作。当天,考察团一行首先来到了焦作市修武县的城关镇小韩村和修武县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

    当大巴驶进修武县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时,窗外的风景令人惬意,各色月季花、玫瑰花争相绽放,还有一种嫁接无土栽培的装饰性花朵,让大家啧啧称奇。

    修武县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区,是一家融合农业、文化、旅游元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走在街道上,台创园街道左侧,映入眼帘的是台创园核心区,区内各个板块的植物种类区域划分有致,考察团成员兴趣满满地向当地人员询问关于无土栽培等新兴技术的有关情况。浮山县小郭村党支部书记杨雪明由于之前熟悉植物花朵种类,向大家介绍着各种植物的基本情况。他看着满园的植物,深有感触地说:“在我们村,也正在打造这类植物培育基地。正好这种产业的模式与我们村相类似,所以我对这个地方比较感兴趣。在这里我获取了一些植物培育的技巧,回去会更加注重将高科技与植物培育相结合,培育出更有特色的植物园。”

    在云台山镇岸上村,路边的繁荣景象令考察团成员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热烈地讨论起来。熙熙攘攘的市场里,各类小吃摊位边簇拥着游客。镇子入口的马路两侧,规模化的酒店、旅馆和农家乐林立。“云台山镇常驻农业人口3000口人,而年接待游客已达521万人。”一组惊人的数字,让考察团成员大呼惊叹。曲沃县史村镇西海村党支部书记李根喜深有感悟:“我们那里也是正在打造旅游休闲基地。借鉴于云台山镇岸上村的经验,我们村也会致力于引进外资、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努力把磨盘岭打造成为曲沃的一张‘城市名片’,让更多人来磨盘岭休闲度假,让村里的老百姓看到休闲旅游业的巨大经济潜力。”

    由此看出,云台山景区的旅游业直接推动了岸上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当地村民收入的增长,推进“五化”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6月的天,像小孩的脸,瞬息万变。6月4日清晨,天空滴滴答答的雨水也阻碍不了考察团成员探索前进的步伐。在河南省沁阳市沁源办事处袁屯村,干净整洁的街道、整齐划一的居民建筑,让人眼前一亮。每栋别墅小楼中间,大片的绿色植被环绕村落。不远处的广场上,老人带着小孩嬉戏玩耍。

    袁屯村合并3个自然村,总投资102亿元,集中建设美丽乡村。实行“资本活村”战略,成立沁阳市瑞源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以节约的157.84亩土地为资本,科学运筹、拓展融资。建成新型连排式住宅楼186座,户均住房面积258平方米。配置天然气、太阳能、整体厨房、水冲式卫生间;2015年3月,开工建设敬老院、幼儿园、标准化卫生室。先后引进华泰印业、精塑彩印、聚能压力等7家企业落户,支持发展个体工商户13家,个体运输户11家,7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考察团随讲解人员进入一户村民家中。居民楼有两层,整体建筑简约大方,一层门口还种植了花卉和蔬菜。房主乐呵呵地介绍房内布局:“这也是我们村村委整体来规划设计的。但同时,我们也要严格按照村民守则,打扫清理好门口的卫生,保持村内整洁。”参观学习完毕,成员们回到大巴内,都感慨良多,纷纷称赞该村的整体规划和村内的卫生情况。洪洞县农委副主任杨玉才说:“一个地方的卫生如果搞好了,一切都会显得美。这个村首先在规划上,整体规划布局比较好,楼间距比较广,用于村民活动的区域比较开阔。还有绿化,每栋楼之间设置好了绿化带,这也让村内绿色环境变得更好,这一点也是我们值得去借鉴的。”袁屯村以城市化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新型农村社区,着力于集约用地、强化功能、完善设施和服务、提升品位。同时,立足本地实际或自身职能,不断研究出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政策措施。只有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平台,将盘活土地作为突破瓶颈的关键,将农民权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为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天,学习考察团一行人来到了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行走在古城区古色古香、保留完好的街道上,仿佛回到了明朝。街道上,南北过客川流不息,熙熙攘攘;历经百年风霜的郭峪古城见证了这里人才辈出,18位举人和15位进士来自于这里。现仍有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40院、1100余间。用于防御的郭峪城墙建于明崇祯十三年,历史悠久。

    作为“中国乡村第一城”,郭峪村紧邻皇城相府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建成休闲民居15套,金圪坨新区已建成标准化的农家乐70家,可接待游客600人。

    缓缓进入到小院内,大厅内出现了一幕精彩的画面:表演者穿着山西特色的服饰,操着当地语言,表演着具有本地特色的小品。表演生动,惹在场人员笑声连连。小院里,各种建筑特色花式雕刻保存完好,摆放着一些诸如老式纺车、梭子等老物件,考察团成员们纷纷感慨:“这种对于古城的保护模式,既有效地保留了明清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效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收益”。

    时间过得很快,3天的学习考察培训结束了,但考察团成员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翼城县农委党总支书记郭小丽深有感触地说:“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重视规划,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晋城市山耳东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村里的老支书为了绿化荒山、造福后代,四十年如一日,才造就了如今的新家园。”“这次的考察让我开阔了眼界,原来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对村民们来说是一件很受益的事,让我认识到了村落规划和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性。”尧都区金殿镇苏村党支部书记王奇宁说出了很多学员的心声,“回去后,我们村也要注重科学编制整体规划,加快发展现有的特色农业,推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王婧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