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割麦、打捆、运送、脱粒、碾场、晒麦、抢种……以前,每到“三夏”期间,抢收抢种让农民忙得不可开交,老人、小孩齐上阵还嫌人手不够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提升,这种场景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三夏”,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间来回穿梭,村民们备足粮袋,三三两两坐在地头树阴下说笑纳凉,悠闲地等待着机收小麦。
6月14日,记者在霍州市辛置镇后河底村看到:农田里机声轰鸣,麦浪翻滚,一行行低垂的麦穗在联合收割机的驰骋中变成了一堆堆金灿灿的“麦山”,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趁着收割机收完麦出麦的工夫,记者与忙碌中的农机手宗林军聊起了家常。他是刚从运城收完麦赶到霍州市的,被村里人称为农机“老把式”,他从2004年就开始经营收割机,已经干了十多年,一年收麦上千亩,忙不过来的时候,还要雇两三个人帮忙。
“现在推行小麦收获秸秆切碎直接还田,我给收割机配备了粉碎秸秆装置,收割小麦的同时,秸秆直接还田,既利于环境保护,又培肥了地力。”宗林军信心十足地说:“农机局每年都会给我们办理跨区作业证,大大方便了我们在各区的工作。夏收前,我享受国家补贴换了一台140马力的新式收割机,麦收作业效率大幅提高,现在国家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了,让我们这些农机手越干越有劲!”
与宗林军繁忙相比,村民乔小兵是如此悠闲。在树阴下纳凉的他回忆到:“以前一个好劳力,一天最多也就割1亩地,从收到晒,家里几乎是忙到其上阵不说,还得花上半个多月时间。如今好了,收、种都不用自己动手了,只需给农机手打个电话,我家这十多亩小麦连收带种玉米一晌的工夫就完了。”
在乔小兵的麦田里,记者看到,联合收割机一边收割,一边把麦秸粉碎撒在田间,农用三轮车把收获的小麦直接送到家中,后面的玉米免耕播种机紧随其后,边耙地边播种,直接把玉米播到了麦茬地里,收割、施肥、播种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今年我不用下地就完成了夏收、夏种,小麦随收、玉米随播,机收机播同步进行,减少了作业环节,让‘三夏’变‘两夏’有了现代化的农机,我们农民种地省时省力,快捷方便。”在自家地头,村民乔小兵脸上满脸笑容地说:“现在收麦省事多了,地头一站,1亩地给农机手50元一切全搞定。”
晌午时分,宗林军顾不上休息,掉个头又去马路对面收麦,此时,田野里又响起了轰轰隆隆的机器声……(范韶华)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