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已过,温室蔬菜将进入严寒冬季的生产阶段,气温低,光照短,环境条件十分不利于喜温蔬菜的生长发育,专家指出:若出现阶段性的连续阴雪、极端低温天气,加上温室环境调控与管理不周,势必会造成蔬菜秧苗发生冷害,甚至形成冻害或“闪苗”,轻则影响产量品质,引发病害,重则导致落花落果、阶段无产量,直至死苗。因此,切实加强温室蔬菜冬季生产水、肥、气、温度与光照等环境条件的调控与管理,十分重要。
本版主持人
温室蔬菜冬季生长环境的调控与管理
1.水。菜离了水则无法进行生产。冬季生产浇水要做到科学合理。一是科学浇水:定植水要稳,缓苗水要浇透,初果前期要控水,结果期适当增加水量,缩短间隔期;阴雨雪天不浇水,确实干旱可点浇;避免冷头暖尾浇水;变天前缓浇水;浇水前做好施药防病,浇水后又遇阴雨天要烟雾剂熏蒸防止病害;地面露天水源寒冷时期不能直接浇菜,避免寒根或冷害。二是合理浇灌,进行地面覆盖减少蒸发;小水轻浇勤浇避免大水漫灌串灌,亩次浇水量控制在15立方米左右;低温寒冷时期浇水间隔期适当延长,减少次数。
2.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实现高产必须有充足的肥力做基础。冬季提倡使用复合肥,氮、磷、钾肥平衡供应,适当增加磷、钾素使用量,亩次施肥总量控制在12.5至15公斤。视基肥多少、生育时期、营养状况、产量多少灵活掌握,可隔水追肥或连续追肥。同时,注意做好根外喷肥与浇水追肥、大量元素和微肥激素的合理搭配使用。
3.气。温室是一个密闭的环境,在蔬菜生长发育过程中离不开有益气体的支持,但也容易遭受有害气体的危害。冬季生产要注重二氧化碳气肥的供给。它具有五个方面作用:一是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使植株生长健壮;二是可提高农产品的内外品质,增加效益;三是提高产量,尤其是瓜果类的前期产量;四是提早上市时间;五是可增强植株的抗性,提高产品的耐贮藏性。生产中可采取工业硫酸与碳铵土法生产二氧化碳气体于晴天补充或晴天早晨,揭帘见光后40至60分钟,拉开放风口30分钟左右后闭风,让室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弥补温室内的不足。待温室温度升高到25度左右时再拉开放风口进入正常放风管理。同时,还要注意对有害气体的防控,如氨气(NH3)亚硝酸气(无机氮肥)、二氧化硫(室内打火或生煤炉)、一氧化碳(少氧或无氧燃烧)等。
4.温度。蔬菜作物对温度最为敏感,反季节栽培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室温低于10℃易发生冷害,导致花芽分化异常,易形成畸形果。0℃以下易造成冻害,作物组织细胞间隙水分结冰,引起部分细胞或全株死亡。所以,冬季管理要依照不同栽培作物的需温特性及指标进行适温或创造条件增补温度严格调控。
温度调控的措施主要有:及时开闭放风口,寒冷季节白天尽量迟开早闭放风口,使温室内蓄积较多的热量;低温天气夜晚要增加温室覆盖物,加密草帘,在草帘上面加盖覆膜,可提高温度2℃至3℃,既能保温,又可防雨雪打湿草帘;温室四周可加围草帘或堆放玉米秸秆,设立风障,降低风速,减缓降温;有条件的温室可在寒冷低温阶段进行供热加温或突遇阴雪过程采取木炭、蜡烛加温措施,避过低温阶段。
5.光照。喜温蔬菜要求光照强度较高,光照不足产量及品质就会下降。太阳光中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是红光和黄色光,而在散射光中,红光和黄光占50℃至60%,直射光中,红光和黄光最多只有37%。因此,在寒冷的冬季特别是阴雪天要尽量利用散射光,阴天和停雪间隙也要多见散射光。
主要调控措施有:要每年更换新膜,使用透光性好的长寿无滴膜,经常清扫擦拭膜面,提高薄膜的透光率,提高光照质量;在保障温度的前提下,草帘要尽量早揭晚盖,使蔬菜早见光、多见光,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严寒冬季以日出40分钟左右揭帘或揭帘后膜内面有轻微薄冰显现但很快消失为宜;如遇连阴天、停雪时,也要拉起草帘或间隔拉帘,增加散光照射;也可利用白炽灯等进行人工补光;还可在温室内后墙张挂反光幕,增加光照强度;及时进行植株调整,果菜类蔬菜要适时吊蔓、整枝摘心、疏花疏果,采摘打掉老叶病叶,摘除内堂老叶,改进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摘除植株和多余侧枝可增强植株或行间光照。同时,要严格防范连续阴雪低温天气后突然放晴,引发“闪苗”,切实做好晴天回帘或放花帘炼苗,尽量缩短植株的恢复期。 李崇德
蔬菜缺氮磷钾咋办
一、缺氮:蔬菜秧苗缺乏氮素不足时,秧苗生长衰弱,茎短而细,叶片小,两片子叶首先变黄,并继续向上发展,最后全株黄色或褐色,严重时枯死;根菜类不膨大;结球菜不易结球或结球不良。补救措施:每亩追尿素7.5至10公斤,或用人粪尿加适量尿素对水浇施,也可叶面喷洒0.5%至1%的尿素溶液。
二、缺磷:植株矮小,叶片小,叶色呈暗绿色,下部叶片变紫色或红褐色;侧根生长不良,根菜类根不膨大;果菜类延迟结果或果实成熟期推迟。补救办法:每亩用过磷酸钙0.5公斤用水浸泡24小时,过滤后加水50公斤再用尿素0.5公斤混合喷施叶面,连喷两次。或亩用磷酸二氢钾100至150克加水50公斤喷洒。
三、缺钾:秧苗处于小苗期缺钾症状不明显。成苗期最初在老龄叶片上显现症状,老叶尖端和叶缘变黄或变为褐色,沿叶脉呈现组织坏死的斑点,植株抗寒抗旱能力差,易倒伏。叶类菜在生长初期即出现症状;根类菜在膨大时出现症状;结球类则在结球开始时才出现症状,并且叶子皱缩,手摸有硬感;果菜类在生育初期多不表现缺乏症,在果实膨大时,才在老叶上出现症状。补救方法:每亩追施氯化钾5至8公斤或草木灰75至100公斤也可叶面喷施1%氯化钾溶液或3%至5%草木灰浸泡滤液。 梁久梅
温室菜豆冬春应重防灰霉病
一、症状表现:菜豆的茎、叶、花及荚均可染病。苗期子叶受害,呈水浸状变软下垂,后叶缘长出白灰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片染病,形成较大的轮纹斑,后期易破裂。荚果染病先侵染败落的花,后扩展到荚果,病斑初淡褐至褐色后软腐,表面生灰霉。或带有灰霉的残叶、花萼及病荚随风或者抖动散落黏贴到健部的茎、叶、花、荚上引发再侵染。
二、发病规律:灰霉病以菌丝、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越冬的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中营腐生活,不断产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条件不适时病部产生大量抗逆性强的菌核,在田间存活期较长,遇到适合条件,即长出菌丝直接侵入或产生孢子,借雨水或雾滴溅射传播为害。此菌可随病残体、水流、气流、农具及衣物传播。
腐烂的病荚、病叶、败落的病花落在健部即可发病。菌丝生长温限4℃~32℃,最适温度13℃~21℃,高于21℃其生长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28℃锐减。该菌产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1℃~28℃,同时需较高湿度;病菌孢子5℃~30℃均可萌发,最适13℃~29℃;孢子发芽要求一定湿度,尤在水中萌发最好,相对湿度低于95%孢子不萌发。该病的侵染一般先削弱寄主病部抵抗力,后侵入引致腐烂。在有病菌存活的条件下,只要具备高湿和20℃左右的温度条件,病害易流行。病菌寄主较多,为害时期长,菌量大,防治比较困难。
三、防治措施:由于此病侵染快且潜育期长,又易产生抗药性,目前主要推行生态防治、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防措施。
1.生态防治。温室栽培要围绕降低湿度,创造干爽的环境条件,采取膜下暗灌,小水轻浇,降温变天前不浇水;加厚温室草帘,提高温室夜间温度;经常擦拭膜面,提高薄膜的透光性,促进升温排湿;增加白天通风时间,降低湿度和结露持续时间,达到控病的目的。
2.农业防治。及早摘除植株上的枯枝干叶、荚果上的干花萼,及时摘除病叶,病果。为避免摘除病残体时致病菌扩散传播,用塑料小袋套上再摘,连袋带出温室集中焚烧、深埋销毁。
3.化学防治。出苗后发现零星病叶即开始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90%三乙膦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遇到持续阴雨天气或浇水后傍晚闭棚后可用速克灵烟雾剂或百菌清烟雾剂进行熏蒸防治。对速克灵产生抗药性的。可改用甲霉灵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喷雾防治。
李崇德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