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市“三农”亮点工作大盘点

2014-01-03 09:02:17 来源:

    2013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干群上下一心,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全力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三农”工作稳步发展、亮点纷呈。

    ●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
    记者从市农委获悉: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49.046亿斤,比上年44.45亿斤增加4.59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一年来,我市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切实让农民得实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面对小麦干旱、冻害等自然灾害,农业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最大限度减小不利天气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13年,全市完成中低产田改造41万亩,重点实施40个省市级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在蒲县、永和、隰县三县实施玉米丰产方6.2万亩,重点推广玉米地膜覆盖等技术,永和、隰县项目区玉米亩增产90公斤—100公斤。通过扎实有效的举措,确保了粮食丰产丰收。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市农委提供的资料显示:据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调查分析,预计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263元,比上年增加1364元,增长19.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4566元,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017元,人均财产性收入110元,人均转移性收入570元。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稳步推进
    目前,全市2011年和2012年的48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项目建设全面完成,“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当地平均水平的16.79%。2013年的232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实施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乡宁、汾西两县进展较快,已完成2013年专业村项目建设任务。

    ●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实行“谁有能力支持谁、谁当龙头扶持谁”的激励政策,通过投资、奖补、贴息等措施,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重点扶持。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农业企业在我市投资兴业。第三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我市招商引资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额48亿元,引资额度42亿元。另一方面政府逐年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额度,积极引导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目前,我市社会资本投资本地农业产业化项目157个,规划总投资144.37亿元。仅2013年就新增项目61个,规划总投资84.76亿元。2013年,全市完成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60.3亿元,比上年增长20%。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坚持投入力度不减、政策扶持力度不减、抓建设的劲头不减,把绿化、亮化、美化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大力实施300个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重点打造尧都尧庙连片区、曲沃曲村设施蔬菜产业连片区等30个特色鲜明的新农村示范连片区,实现连片区与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三位一体”同步推进,深度融合同步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连片区建设。围绕“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实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区化“两区同建”示范工程,沿汾六县“两区同建”工程稳步推进,翼城、乡宁、安泽、蒲县等县积极开展“两区同建”试点。
        
    ●行政村街道亮化工程点亮新农村
    全市各级政府切实加强对行政村街道亮化工程建设的领导,出台一系列工程建设制度和办法,制订严格的监理和验收制度,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投资近2亿元的1928个行政村街道亮化工程建设任务,照亮了广大农村百姓的夜行路。
        
    ●设施蔬菜集中连片发展
    我市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沿汾6县(市、区)以设施蔬菜为主的10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设施蔬菜集中连片发展。同时,积极争取项目,加强大县奖补、连片小区建设、标准园创建等蔬菜项目组织申报和督促检查,促进设施蔬菜发展。2013年,全市新增设施蔬菜面积4.39万亩,设施蔬菜总面积达27.27万亩,集约化育苗应用面积占到温室大棚面积的48%,新创建省级标准园6个,蔬菜种植总面积110万亩,总产322万吨。
    
    ●果业生产创历史最高
    在水果生产上,加快西山优质水果基地建设,加大以老果园改造为主的果园提质增效工程实施力度,大力推广果园间伐减密、树形改造、疏花疏果、果实套袋、增施有机肥、生物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穴贮肥水、黑地膜覆盖集雨保墒等旱地果园节水栽培技术。据统计,全市新发展水果面积14.8万亩,水果总面积达188.2万亩,总产101万吨,总产值达42亿元,创历史最高。全市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1401元。
        
    ●中药材生产规模不断扩张
    以安泽县连翘为龙头,带动古县、浮山等地加大对现有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力度,因地制宜扩大栽植规模,精心管护,科学采摘,确保野生中药材道地性;以浮山、古县、翼城、襄汾等丘陵山区县为主,重点建设以生地、黄芩、柴胡等品种为主的道地中药材基地,使我市中药材产业特色更特、优势更优、效益更高。2013年,全市中药材新增人工种植面积11万亩。目前,全市中药材中介组织发展到40余家,建成加工企业50余家,中药材总面积达到190.57万亩。
        
    ●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壮大
    2013年,全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01个,总数达到7509个;全市家庭农场总数为1199个。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62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
        
    ●6.1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及《山西省农村扶贫开发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解决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为目标,加大力度,创新举措,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2013年我市10个贫困县6.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完成省里下达的任务。
        
    ●实用技术培训让农民受益
    围绕小麦、苹果、设施蔬菜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送教下乡、科技下乡等活动,组织市级果药、蔬菜、粮食专家技术指导组有关专家和聘请专家,通过举办培训班、建立试验田、开展技术下乡活动等形式,加快实用技术的转化应用,让农民得到了实惠。2013年全市培训农民达18.6万人。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初步建立
    市农委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和农产品检验监测中心,各县(市、区)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领导机构(有14个县、市、区正式组建检测机构),乡级依托现有农业(畜牧)技术推广和动物疫病防控机构,通过加挂牌子、赋予职能、充实人员、完善条件,实施联合建设,全市159个乡镇已全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市、县、乡三级监管机构初步建立。
       
    ●农业执法日趋规范力度大
    严格实行县(市、区)自查和交叉联合示范执法检查的办法,开展春秋季农资打假行动、夏季百日行动等活动。一年来,全市共查获违法农资12万余公斤。2013年度推荐了10卷农业行政处罚案卷上报省农业厅参评,其中3卷被省农业厅评为优秀案卷,2卷被农业部评为优秀案卷。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