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6 08:24:00 来源:
本报讯(通讯员史勇辉 王红)今年以来,隰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按照“塬面梨果、坡面草灌、沟川粮菜、牛羊入圈”的产业布局规划,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来,在县、乡两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隰县逐步形成了粮食、梨果、马铃薯、大棚瓜菜、圈养绒山羊、绿色无公害小杂粮为主的六大主导产业。今年,该县按照“提升主导产业、扩张特色产业”的原则,通过示范带动和扶持引导,促进优势主导产业的区域化和规模化发展,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
一年来,该县在粮食产业方面,重点在“三川”基本农田和沟坝地发展耐密型优质高产玉米3万亩;在梨果产业方面,在继续巩固、改造、提高现有果园的基础上,集中在塬面地区和传统梨果主产区新发展经济林1万亩,果树大改型和高接换优1至2万亩,年产梨果达到0.5亿余公斤,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了1000余元;在大棚瓜菜产业方面,重点在交通便利、水源条件好、日照充足的午城、城南、两个乡镇的国道沿线发展蔬菜大棚100座,在寨子、黄土两个乡镇的省道沿线新发展了蔬菜大棚40座。
目前,全县建成500余亩大棚瓜菜,瓜菜长势喜人,市场价格看好,提高了农民收入,延长了蔬菜供应时间;在圈养绒山羊产业方面,重点在边远、沿山地区和梨果主产区新建4个标准化圈养绒山羊养殖小区,扶持20个专业村、发展示范户400余户,截至目前全县发展近1000户绒山羊圈养大户;在马铃薯产业方面,重点在塬面地区和沿山一带土地面积广、群众有传统种植习惯、新发展果园面积大的地方集中建设8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在“三川”沿线农田推广地膜覆盖马铃薯套种玉米、蔬菜面积1万亩;在绿色无公害小杂粮产业方面,重点在土壤、气候、环境比较适宜地区的塬、坡、峁二三类地内大力发展。在巩固1.6万亩红小豆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在陡坡等塬坡地建设两到三片面积在200亩左右、以谷子为主的有机小杂粮科技示范基地。该县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保险”的经营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农业”,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围绕玉米——糖醛、果品——饮料、土豆——淀粉三条产业链,重点扶持天天饮料、惠民糖醛、亿昌薯业、西山果品交易中心、临汾红金穗工贸有限公司等“农”字号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了主导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如今,隰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形成了农业主导产业多元化、规模化的格局。
【责任编辑: 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