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轻身不老。”李时珍对生地的评价足以见得其具有极高的保养和药用价值。30年前襄汾县荀董村中谁也不曾想到,小小的生地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么巨大的改变,更想不到荀董村会凭借生地走上了富裕之路。
如今的荀董已成为华北最大的以生地为主的中药材集散交易市场。
孙红彦:生地产业的开拓者提起荀董的生地产业,不得不提的人就是孙红彦。这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深邃的眼神中透露着走南闯北的沧桑,说起这二十年来漫长的生地经营探索经历,孙红彦是满腹感慨。
1989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头脑灵活的孙红彦跟着柴寺人做着收购生地的小本生意,在这一买一卖过程当中,他看到了生地经销的价值后,毅然放弃了在当时利润可观的收购生意。为了积累经销经验,获取客源,他多次到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药都”——安国,以一位农民商人的诚信为他的生地事业开疆辟壤。随着生地生意的不断做大,他先后深入湖南、四川等地为生地销售打开市场,凭着他的实在和诚信,生意越做越大。为了开拓南方更为广阔的销售市场,他更是在广州开设生地销售点,稳扎稳打地把生地产业扎根在了广州,他这一住就是两年。两年里他以广州为基地,将生地远销到了台湾、新马泰等地。
随着生地生意的不断做大,村里更多的人也开始像他一样和生地打起了交道,看着父老乡亲们渴望致富的双眼,孙红彦毫无保留地将所有经营经验倾囊相授。现在,荀董村60%的生地专业户都是由他一步步带出来的,除此之外,洪洞、侯马等地也有不少他的徒弟。
李永刚:生地产业的后起之秀2008年襄汾县三级干部大会上授予李永刚“2008年农业调产状元”的称号。
33岁的李永刚做了什么,让他成为了农业调产状元?带着疑问,笔者来到了李永刚的家:家门口一片繁忙的景象,十来个本村的中年妇女坐在堆如山高的生地边,正在给生地分等级;家里,坐着从广州远道而来的客商,客商说,今年已经从这买了70多吨了,他们合作已经有三四年了;后院里,一袋袋装好的准备运出的生地,一箱箱经过初级加工的生地丸。
李永刚正是孙红彦一手带出来的生地“徒弟”,利用荀董药材集散地的优势,头脑灵活的李永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单经销生地收购,他一方面做着黄芩、柴胡、丹参等中药材销售,另一方面开始着手做生地的初级加工,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方式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说起自家的药材生意,李永刚说:现在做生意的人多了,单纯的靠价格竞争已经不能占去市场,只有发展更为有价值的加工产业提高利润空间才能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份额。而且,生地加工也能消化部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也是对荀董村的帮助。
快速发展后的瓶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现在的荀董村每年销售量在1500吨到2000吨的商家有20余家,每年全国市场上的生地有2/3都出自这里,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已经形成一个集种子供应、技术服务、产品回收加工、集中批发销售“四位一体”的药材集散地。
虽然现在荀董人来人往,一片繁荣的景象,可是荀董的生意人,一谈起近年来的收入都会摇头说:“不如以前了。”生地价格下滑,利润下降,面对如此困境,怎样使生地产业进一步发展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荀董村的“生地行家”孙红彦告诉笔者,在广州生地被加工成的品种至少有五十多种,经过深加工后的成品,远销国外,利润是我们不能比的。也许,这条路对靠生地致富的荀董村进一步发展是个办法。(通讯员刘祎 邱丽群)
【责任编辑: 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