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要凯朝 王伟梅 侯建兵)日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山西铝厂热电分厂汽机车间工作的汾西县勍香镇新安村农民工赵云返乡。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地政府和劳动职介部门鼓励他创业,在其鼎力帮助下,赵云决定立足当地实际,建立“废硫渣再生利用厂”。目前,相关部门已为他选好厂址和厂房,机器设备已经购回,很快就可投产。赵云激动地说:“废硫渣再生利用厂,生产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免烧砖产品,既能变废为宝,又能改善环境,这是一个好项目。一定要管理好和经营好厂子,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而像赵云这样沾光的农民工在汾西还有不少,比如返乡农民工陈永刚利用外出积累57万元资金,注册成立了汾西县永刚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21人,带动了汾西县古郡垣周边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
截至目前,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143期,农民工技能培训2700多人,经培训实现就业1820人,就业率达到67%,完成全年培训7000人任务的40%。
近年来,汾西县委、县政府以“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和“乡情带乡亲、一人带一群、一群带一村”的工作思路为指导,从打造就业大格局、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入手,广开创业门路,初步实现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近两年来,全县共向江苏、浙江、上海、北京、深圳、太原等17个省市输送劳动力12616人次,其中,农民工人数占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44.3%;实现年创收劳务经济收入5.7千万元。今年1月至5月输送2516人。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开始集中返乡,就业再就业压力相当严重。如何实现他们的就业成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的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
首先,强化领导,多渠道进行政策支持和引导。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从领导、宣传、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有力的倾斜和支持,为劳务输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县委书记邓彩彪、县长郭宏组织四套班子成员召开专题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劳务输出工作,提出了狠抓特色培训、落实扶持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的工作思路。同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各乡镇、职能局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输出领导组,把劳务输出作为年终考评各乡镇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从领导方面充分调动劳务输出的积极性。
其次,从容应对,科学出台相应政策。针对今年返乡农民工大量回流的现象,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深入农村进行调研,并对劳动保障局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工的就业再就业工作;面对劳务输出较为困难的实际,县领导提出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农村转型发展,相继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政策,有效地稳定了富余劳动力实现转型发展。同时在调产过程中不忘抓劳务输出,对家庭困难的输出人员予以劳务输出专项补贴,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工输出的积极性,为劳务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再次,形式多样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为了能以素质培训促进劳务输出,实施了针对用工单位人才需求的特别职业培训,采取“政府协调、整合资源、网络支持、多方联动”的办法对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进行强化培训。一是以县劳动技能培训中心为基地,整合当地师资资源,开展短期培训。采取“宜合则合,宜分则分”的办法,重点对即将输出的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今年已培训农民工930名,其中返乡农民工521人。二是以县职教中心和信息网校为纽带,在外地建立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培训。为了使培训与就业得到有效的对接,他们与太原清方园职业学校、上海群益职业学校、北京东城职业学校等学校签署定点招生、定点培训、定点输出的“三定协议”,涉及农村新成长劳动力1370人。三是根据返乡农民工的特点开设专业和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他们根据南方大多企业迫切需要电子技术工的要求,先后聘请了专业讲师在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相关技术和就业能力。另外,他们还开设计算机、美容美发、手工编织、汽车装璜、酒店管理、电焊工、SYB创业培训等相关培训班,让返乡农民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进行培训。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 贾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