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农民喜事多

2009-09-11 08:45:00 来源:


历经新中国6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今天的霍州大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如今,漫步这片广袤的土地,你可以惊奇的发现:这里的农村、这里的农民正在经历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农民种粮实惠多
免除农业税,农民还能领到政府的种粮补贴。当这样的好事真正来临的时候,人们很难想像到农民兄弟会是怎样的一番喜悦呢?
“粮食直补到农村,今后种粮增干劲”;“三皇五帝到如今,还是党对农民亲”。2004年的春天,霍州市大张镇张望村,大红标语横挂在路上,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震撼。这里正在进行农民粮食直补发放仪式。
为了让群众充分了解粮食直补政策,大张镇政府专门组成了工作组到各村社宣传今年的粮食直补政策;镇政府按政策到各村认真核对面积,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直补兑现当天,机关领导干部下乡包村,和村干部一起到住户家,发放直补款。229万直补金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全部发放到农户手中。
从2004年起,该市累计发放粮食直补金4252.7万元,受益群众达18.75万人,涉及农户3.8万户。

人人都有新房住
在霍州市陶唐峪乡成庄村有个残疾人叫张有福。由于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经济拮据,全家一直住在村口路边不足10平方米 的草房中。房屋年久失修,四壁裂缝,遇大雨连绵,房顶多处漏水。2004年冬季,张有福在霍州市委、市政府和残联的帮助下,住进了72平方米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我想都不敢想,这一辈子还能住上这样的新房。”时至隆冬,张有福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无比的关怀和温暖。
那时霍州市共有各类残疾人1.3万人,农村贫困残疾人中有一部分贫困残疾人的住房问题比较突出,急需改造。2003年,省残联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霍州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争取到了这一笔省财政资金,成为全省少有的几个试点县市。
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该市总投入资金262.4万元,改造危房80户,总面积达5760平方米,危改工程让残疾人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真情和温暖。望着一间间拔地而起的新居,饱经风霜的残疾人,一个个心花怒放、喜上眉梢。

基层设施变化大
霍州的山区、丘陵面积大,过去因交通不便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霍州市委、市政府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率先启动了投资6500万元、总里程达470公里、涉及178个村子的农村双通工程。每公里四五万元的政府补贴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全市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筑路热潮。
2005年国庆前夕,市里专门举行了农村双通工程竣工通车仪式。在李曹镇天桥村,80岁的李云珍老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那天在儿女们的陪伴下,第一次坐上公交车进了一趟城。三教乡的南车腰村有很多人家种黑奥林葡萄,以往由于交通不便,经常因没有收购商上门,眼睁睁地看着葡萄落在地里、烂在家里。现在,他们的产品却成了商家的抢手货。
坐在敞亮崭新的教室里,石比村11岁的小学生成小敏喜不自禁。三年来,为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推动山区教育发展,霍州市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了教育危房改造工程和山区中心校建设。截至目前,完成投资1088万元,创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高,新建和改造校舍面积15000平方米,超额完成4000多平方米。尤其是中心校的建设,使农村的孩子们实现了就近入学的梦想。
说到农村的变化,近年来,霍州市共筹资2826.95万元,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为群众要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因此在工程质量上,建立健全施工、设计、监理组织,确保工程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管道、机电设施安装规范,建筑物无渗水、漏水现象,并解决了冬季防冻问题。如今,霍州市已初步解决了90多个村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 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当清透的自来水顺着铺设的管道流进了千百年来靠凿井取水的农民们的家中,人们会想到各级政府为此而付出的艰辛。
2008年,霍州市全面启动天然气接入霍州的工作,由省天然气公司、华润燃气公司、霍州市政府合作开发,累计投资一亿多元,使天然气顺利进入霍州,大张、西张、永和、邢家泉村农民用上了清洁的能源。

养老医疗有人管
2006年,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霍州市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和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霍州农村困难群众的低保问题得到全面落实。从2008年起,霍州农村低保补助水平每人每月提高到66元的标准。在三教乡养老院,市财政定期拨付日常经费,工作人员从伙食到生活起居都打理的井井有条,十几个孤寡老人在这里其乐融融安享自己的晚年。
为了让农民能够病有所医,霍州市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巩固和健全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该市的农民参合率100%,农民自筹一小部分,财政支持一大部分。小病不出村,住院有乡镇卫生院,大病到定点医院就诊,重症送大医院治疗,新农合使千百万农民再也不用当心巨额的医疗费用。
南涧河水清波荡漾,霍山披绿再展新颜。感受今天老区农民的生活,倾听农民朋友的心声。60年来,农民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预示着千千万万老区人民的好日子会越过越红火。(记者 许丽 通讯员 闫记红)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