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向主导产业的转变。2007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连续三年出台了畜牧养殖产业发展的扶持办法和实施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推动畜牧业由农村家庭副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8年,全县牛出栏18434头、羊出栏27890只、猪出栏22045头、鸡出栏147000只、兔出栏32600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0.3%提高到2008年的29%,成为农村经济中的第二大产业。
畜牧产业的规模化程度提高,实现了由传统庭院式饲养向集约化发展的转变。几年来,在制定出台畜牧业养殖扶持政策时,县上坚持把规模户、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小区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引导广大农户通过股份合作、联户经营、联合发展等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逐步走出庭院式饲养的狭区,实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目标。全县涌现出以泽丰园农牧有限公司、仨红姐妹养鸡场等为代表的股份制养鸡企业,以盈金盛农牧专业合作社、广泽霖农牧专业合作社和桦阳农牧林厂为代表的合作经济组织,以徐庄、它支、宋家庄等村为代表的黄牛养殖小区,以王堤、白衣、柴洼庄等村为代表的生猪养殖专业村。截至目前,全县各类畜禽养殖大户已发展到600余户,其中千头猪场10个、万只鸡场8个,全县畜牧养殖规模化养殖率达到30%。特别是在政府引导下,全县已成立各类畜牧专业合作社67家,注册资金8323余万元,带动农户700余户,成为养殖户发展生产的桥梁和纽带,大大提高了全县畜牧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
畜牧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实现了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年来,汾西县大力推广黄牛改良冷配、秸秆青贮、舍饲圈养等实用技术和畜禽优良品种,全县建立了7个黄牛冷配点,年均改良黄牛1100余头;建成了永安镇三水牧业专业合作社良种猪场、团柏乡沟底村波尔山羊繁育基地、勍香镇师家崖道塞特肉羊繁育基地、对竹镇下庄和永安镇张家洼安哥拉长毛兔繁育基地;在全县建设秸秆青贮窖18个,每年青贮加工秸秆500余吨;高标准建设棚圈面积34500平方米,发展牛羊舍饲圈养2万余头(只);积极推广蝇蛆养鸡、苦荞养鸡等先进技术,“虫子”鸡蛋产品已取得“QS”产品认证,大量销往临汾及周边县市,倍受市场青睐。畜牧业良种、良法的推广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全县畜牧产业发展的科技化水平,提升了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畜牧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实现了由管理为主向监管服务并重的政府职能转变。在推进畜牧养殖基地建设中,他们从强化组织保障、政策扶持、监督落实等层面入手,建立了一系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政府部门逐步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立了畜牧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机制、畜牧产业发展的奖励扶持机制、畜牧产业发展的跟踪服务机制。同时,各乡镇区和县直职能部门,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为畜牧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服务、群众发展”的畜牧产业发展新机制。
畜牧防疫基础条件改善,实现了由薄弱落后到健全完善的迅速转变。两年多来,全县共完成投资200余万元,大力加强畜牧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了县动物疫病化验室,调整充实了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将原有14个基层畜牧兽医中心站整合重组为8个中心站所,对其中的5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进行了改造建设,并配套了办公设备;126个行政村(居委会)全部配齐了畜牧防疫员,村级防疫人员全部配套了冷藏包等防疫设备,从而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畜牧防疫网络。
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投资3150万元,初步建成佃坪乡徐庄等3个千头牛养殖区;勍香镇师家崖等3个千只羊养殖区;建成永安镇古郡村、勍香镇勍香村等10个千头生猪养殖区和永安镇苗洼庄村柏文景、古郡村郭小庆等5个万只鸡场,辐射带动全县8个乡镇60个村1425户农户发展养殖产业。全县牛存栏达到8669头,较去年增加了1385头;羊存栏达到35294只,较去年增加了2389头;猪存栏达到14756头,较去年增加了1215头;鸡存栏达到209484只,较去年增加了11791只;兔存栏达到23000只,较去年增加了6396只。(通讯员要凯朝 侯建兵)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