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庄博弈:创意产业与小产权房的两难抉择

2009-09-11 18:52:00 来源:

李玉兰等一批艺术工作者因为购买了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农民闲置的宅院作为自己的画室,而遭到当地农户起诉。类似这样的法律风波接二连三发生,引起人们对这群超前“赶海”的艺术工作者前途命运的关注。也使当事人与决策者,领略了一场文化创意产业与城郊“小产房”间的惊心博弈。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位于北京东郊潮白河与温榆河交汇处的宋庄镇,悄然迎来了一批超前的艺术“赶海者”

1993年,一群艺术工作者由圆明园流落到北京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一带。他们以低廉的价格或租或买,将当地农民闲置的小院落改造为融生活起居和绘画创作为一体的栖身之所。

目前,宋庄镇的“画家村”由最初的1个扩展到现在的22个,艺术工作者队伍已发展到3000多人。建成了前哨、韩燕、苏蒙等知名画廊88家,现代流派的美术馆12家,大型艺术网站4个,为艺术家和客户提供各种服务的中小企业70多家。每年一度的“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成为海内外艺术家联谊、交流的大平台,艺术节期间举办的各种主题、分题画展有五六十个之多,参展的艺术工作者上千人,艺术品的现场交易额每年在1亿元以上,近5年艺术品交易额已超过7亿多元。

围绕艺术工作生活起居、艺术品创作交易形成的文化艺术产业链也随之形成。以最初接纳艺术工作者的小堡村为例,如今在这里居住生活的艺术工作者已达1100多位,村里为此兴办起了多家文化艺术机构和直接为艺术创作服务的艺术品材料加工、字画装裱布展企业,形成了闲置住房、厂房租赁业和特色餐饮一条街等。去年全村集体纯收入1210万元,实现税收265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0元。

随着一批批“赶海者”的不期而至,宋庄镇上昔日闲置的农家大杂院顿时变身为一个个质朴、高雅的艺术工作室。“赶海者”与原驻民均因此掘得了各自的第一桶金。但一场始料未及的利益摩擦也由此引发

2006年宋庄镇被北京市确定为十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但也就是在这一年,当地农户与艺术工作者之间的利益摩擦随之暴发。

2006年底,因画家云聚而闻名遐迩的宋庄镇,出现了首起卖房农户起诉买房画家的案例。艺术工作者李玉兰2002年卖掉了老家房子,在宋庄镇辛店村买下马海涛父亲马万春名下的房屋及院落,经双方协商房屋作价4.5万元。当年7月1日,买卖双方郑重签下了售房书面协议,并当场支付了购房款。从那时起,李玉兰一家三口就以此为家了。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