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排头兵

2009-10-16 07:48:00 来源:


今年6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朱拽生,瓦窑头村人,乳名小眼,中等身材,皮肤黝黑,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为人诚信,办事利索,属典型的赵城汉子。15岁的他,就闯荡“江湖”,18岁当生产队长,19岁建筑工程队打小工。1981年组建起了“朱小眼工程队”,靠着党的富民政策,凭着敢为天下先和苦干实干的精神,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站稳了脚跟,慢慢富裕起来,成了赵城人心中的“能人”。
用当地群众的话说,老朱富裕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乡里致富,他心甘情愿拿出自己的积蓄,投资到集体的事情上,为村民铺筑致富路,因此,瓦窑头村民拥护他、信任他,选举他当了村委会主任,后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成了瓦窑头村的当家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朱拽生说:“我从小家里穷,没念过几天书,这大半生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我个人富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钱办教育。”因此,他先从改善教学条件、培育人才入手。眼看着学校一天不如一天,刚刚上任村长的朱拽生不要村里一分钱,自己出资150余万元,亲自带着自家工程队建起了学校。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他们开始了紧张的施工,朱拽生每天都到工地督促检查工程质量和进度。当12间教室竣工后,朱拽生紧接着对东、西、南等方位的校舍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拆除和重建,并为新校舍添置了桌椅板凳。
瓦窑头村原来的初中部在60年代的大队楼内,早已是墙倾屋漏,看到村里的孩子们从小就跑到很远的地方上中学,朱拽生坐不住了,他决定再投资200万元。在建中学的那些日子,他每天起早贪黑,希望孩子们能早日步入学校学习,兴办的瓦窑头中学,很快就投入使用。
由于村集体收入有限,拿不出钱来投资教育,为了办成一流村中学,他个人出资高薪聘任了学校管理人员和代课教师。2007年朱拽生又拿出1万余元,购置了新课桌,对校内校外进行了绿化、硬化、亮化,还增添了电脑,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对于学校的下一步发展,朱拽生还有很多打算,正在积极的筹划当中。他决心要办全市一流的中学,为瓦窑头培养更多的人才。
瓦窑头村位于赵城镇区南一公里,全村有817户、3782口人,耕地面积1500余亩,是省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当上了村干部的朱拽生也始终以“争做一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上任的第一天就暗暗在自己的心中立下誓言:自己宁可倾家荡产,也要让瓦窑头村人过上小康生活。
针对村民远离城镇、购物不方便、缺医少药等状况,朱拽生同村委班子商量,在村里着手建起了便民连锁店和农村卫生所,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随后,朱拽生又个人出资18万元,启动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历时半年,顺利完成900多户村民的电网改造,还为200多户村民安装了闭路电视。接着又投资7.6万元建了村办公大楼,结束了多年来没有村部的历史。自筹工程款,为村里硬化道路11条,总长达5716米。同时,在村内种植花卉、苗木1500多株,绿化面积1500平方米。又实施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清理陈年垃圾400余方,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07年,按照村民意愿,村委班子又统一规划,准备利用村中废弃闲置土地建设300幢布局合理、式样美观的二层新式住宅小洋楼。目前,第一期规划建设的108幢现代化二层住宅区已全部完成。
经济发展了,社会事业有保障了,精神文明也要上台阶。没有多少文化的朱拽生深深地意识到,精神文化生活对村民的重要性,于是他又出资带着自家的工程队,兴建了瓦窑头村和谐大院、大戏台、小亭阁,完善的照明设施格外引人注目。此外,朱拽生还修建了老年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图书馆、村级小广场,又购置了健身器材等,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与新中国同龄的朱拽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他出资建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雕塑—— —伟人堂,并在2007年10月1日,被洪洞县委、县政府定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以朱拽生自己的话说:“我家世代贫农,翻身靠的共产党,我致富也是靠的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朱拽生的今天。”(通讯员 王兴国 张庭)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