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田青松 通讯员 范敏正 李向勇 王根平 兰小云)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山区欠发达县发展的路子,进一步推进和提高全县的新农村建设水平,隰县县委、政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近年来,该县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大力发扬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抓整合、创优势,抓产业、强基础,抓整治、换新颜,多措并举,多轮驱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靠配套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靠产业做支撑。为此,该县结合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分布情况,按照“塬面梨果、沿川瓜菜、沟坝粮田、城郊商贸”的格局,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了以梨果为主的产业配套建设,保证了农民的长远致富和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该县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属全国梨果最佳生产区域之一的优势,指导和扶持当地农民大力发展梨果产业。近年来,该县以唐户塬、后堰塬、上干塬、习礼塬等为中心,集中连片建成了万亩果园6处、5000亩果园8处、千亩果园50余处,形成了7大塬面的果品规模生产带,全县干鲜果树面积达到25万亩,以梨果为主的试点村、重点村占到了总数的70%,这些村的农民依靠梨果致富,收入可观。寨子乡上干村共有58户321口人,发展果树1000余亩,户均18亩,每户每年平均梨果收入近5万元。留城村今年果品总产量达370万斤,人均果品收入达到了5500元。梨果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带动了新农村文艺舞台、支部活动室、甲级卫生所、便民连锁店、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不适宜发展梨果产业的重点村和试点村,该县区别不同的立地条件,发展不同的特色产业。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209国道和328省道沿线,规模发展节水灌溉大棚蔬菜600余座;在龙泉、陡坡、寨子、城南等乡镇发展烤烟产业,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亩左右;在条件较差的边远地区、丘陵地区,发展红小豆、谷子、荞 麦、高粱等特色优质小杂粮,建起了2万多亩的豆类出口生产基地;在沿山地区和退耕还林区,大力推广种草圈养技术,发展了40个圈养绒山羊专业村和1000个示范户;在城乡结合部、乡镇所在地以及人口较多的村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繁荣市场,搞活流通。
通过产业配套建设,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靠整合资金加快新农村建设。隰县是山区贫困县,建设新农村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缺乏、财力不足。该县本着“穷县办大事,没钱也办事”的精神,扬长避短,广开渠道,挖掘各种潜力,整合各种资源,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一是整合涉农资金,进行集中建设。成立了专门机构,对水利、林业、发改等涉农资金进行统一管理,捆绑使用,重点倾斜于试点村、推进村,集中力量搞连片建设。如集中建设资金,在后堰塬10个自然村,规模连片种植梨果1.3万亩,建设了远近闻名的万亩精品梨果基地,该基地今年果品总产量达到了1800万斤,产值达2000余万元。二是整合部门资金,实行单位帮扶。该县组织全县各单位与各村交朋友、结对子,帮助建设新农村。市、县两级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优势,积极为所包联村争资金、引项目,办了大量实事好事。市水利局为帮扶村引来80余万元的改水项目,使该村560户、2800余人用上了安全方便的自来水。县农发办投资32万元为帮扶村建起一座拦河坝,并免费提供4.5万元的树苗,进行道路绿化;县信用联社在帮扶村现场发放贷款18万元,发展了30亩大棚葡萄等等。三是整合社会资金,动员全民参与。
在去年第八届村委换届中,该县选任了一批思想解放、视野开阔、务实创新、德才兼备,而且有经济实力的致富能手,充实到两委班子,他们在实施“四化四改”建设中,有的自己先行垫资,有的跑出去引资,使各项建设能够按时保质完成。隰县还建立了隰县籍在外成功人士“备忘录”,与他们常联系、多沟通,鼓励他们利用在省市机关、大型企业、科研单位的优势,为 家乡引进资金、项目、信息、技术,支持建设美好家乡。四是整合闲置资产,实现变废为宝。该县按照“能整合尽量整合,能利用尽量利用,能少投资尽量少投资”的原则,积极整合撤乡并镇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各种闲置资产,变废为宝,全力推动“五个一”工程建设。该县乡镇经过撤并由原来的13个变为8个。该县对原乡政府所在地的办公室以及卫生院、供销社、工商所、财政所、税务所等办公场所,通过改建、扩建、翻新,建设了科技文化广场、便民连锁店、标准化小学、休闲健身场所等,这样既有效利用了原有资产,又节省了资金投入,大大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靠发动群众加快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只有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动力。该县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民建、民办、民管、民做主、民受益”的原则,对于产业发展、村庄规划、资金筹措、工程招标、质量监督等,都通过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或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大主意由群众自己拿,干什么由群众自己决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年,龙泉镇古城村在巷道硬化中,每户自觉出资1000元,并义务投工投劳,踊跃参与建设。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重点工程如便民连锁店、卫生所建设等,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由村委统一规划,提供用地和补助,鼓励有条件、有技术、有能力的本村村民承包建设,这样不但给农民带来了实惠,激发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而且还减轻了村集体负担,避免了半拉子工程和欠债工程。
靠典型带动加快新农村建设。该县注重培养先进,注重发挥典型村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多次召开新农村建设观摩会,组织各村巡回参观,进行现场观摩、现场教育、现场引导、现场感染,让农民亲身感受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许多未定为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村委都争先恐后抢着干、提早干。陡坡乡三交村去年虽然不在新农村建设重点村之列,但群众自发组织投 资30余万元进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还成立了专门的保洁队伍,对垃圾日扫日清,使村庄保洁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阳头升乡居子村“五个一”工程主体已经竣工,陡坡乡习美村主巷道硬化全部完成,黄土镇上庄村建起了休闲健身广场。在典型示范村的带动下,以前许多村都是催着干、逼着干,现在许多村委干部找到县上,要着干、抢着干,全县上下形成了热火朝天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靠创新机制加快新农村建设。隰县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实行四套班子领导定点包乡联村,包项目、包资金、包协调运作,一包到底,不达目标绝不收兵。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汇报、一月一通报的工作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动态管理,在检查、考核中不但看新建村庄,而且要看前三年已经通过验收的村庄,不断提升建设标准,不断进行巩固、完善、提高,确保建一个、成一个,确保常建常管、常建常新。下李乡长寿村是2008年的重点推进村,今年继续实施巷道硬化、路灯亮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对去年的“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进行再巩固、再完善,建设面貌更胜去年,得到了市新农办领导的交口称赞。许多村在具体工作中,结合实际,想方设法,创新机制,推动各项任务的落实。黄土镇黄土村针对硬化面积任务重而上级补贴少的问题,实行了“三大投入机制”,即以财政撬动为主的政府引导机制,以劳务投入为主的农民主体机制,以互动互赢为主的社会参与机制,采取了主街道组织工队统一硬化、入户巷道3平方米补贴1袋水泥、农民自己投工投料的办法,圆满完成了硬化任务。
2006年以来,全县新农村共硬化巷道30余万平方米,村庄绿化栽植树木9万余株,建设沼气池4500余个,改厕4000余座,新建垃圾池290个,新装路灯300余盏,拆除农村土坯房、危房达5万多平方米,清理沟渠1.6万米,“四化四改”、“五个一”、“六通”工程已基本实现,全县新农村呈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美好田园风光。
【责任编辑: 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