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该县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重要战略,实行“一元帮扶、多元对接、县乡村企、四级联动”的工作机制,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用于农业科技调产,投入1000万元以上支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照先易后难、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3年共完成了74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连续三年荣获省、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县,蝉联全市第一。
今年,县财政将继续投入1700万元,完成31个村的建设任务。这些村基础条件差、地理位置偏、经济实力弱,是相对难啃的“骨头”。该县按照“粮走品牌路、大栽核桃树、合作强畜牧”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科技调产,以“院县共建”为依托,重点发展优质玉米、优质核桃、高效畜牧三项特色产 业,重点建设府城有机蔬菜、冀氏高产玉米、和川高科技养殖、杜村特色养殖和飞岭循环农业五大科技示范样板。年内完成全国绿色玉米标准化生产认证;发展优质核桃1.5万亩、核桃育苗300亩;高标准建设肉牛育肥示范小区2个、大型育肥猪养殖场1座、标准化舍饲养千只波尔山羊;奶牛存栏达到500头。新建蔬菜大棚100个,发展桑园500亩、养蚕200张,种植高山绿茶400亩、小杂粮3万亩、优质烟叶4000亩、连翘1万亩,重点发展一批乡村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山区特色产业新格局。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该县财政将投资1550万元,全面推进“四化四改”、“六通”、“六个一”工程。他们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原则,种植常绿乔木和观赏乔木,完成31个村的绿化任务,引深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村容村貌治理,抓好街巷硬化、道路亮化;完成600个户用沼气池建设;着力推进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力争实现手机信号的全覆盖。新建便民连锁店31个;完成危旧校舍改造任务;加快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年内实现乡达标、村覆盖的目标;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建好群众休闲健身场所,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加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上,继续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完成沁河沿岸万亩自流灌溉暨农业科技调产示范区工程,实现自流灌溉1万亩,年内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万亩,完成现代农业玉米丰产方建设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万亩,生态修复4万亩,实施机深耕、秸秆还田9万亩。
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更好地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该县鼓励各村通过统一经营、租赁、承包、入股等方式,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及小流域治理工作、与林业大户合作、激活村集体组织电力设施、灌溉设备等生产要素、参与专业合作社分红等方式,增加集体积累。确保村集体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
以实现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为目标,该县积极开展“两定一查三评”活动,进一步完善村民“一事一议”、村务公开制度,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记者 刘静 通讯员 苏晓峰 魏建云)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