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管理部门多,统筹协调难。政府支农、扶贫资金多头分配管理的格局,严重影响支农、扶贫投资的分配、使用和管理。目前政府支农、扶贫投资很多由林业、农业、农办、财政等行业主管部门按条条层层下拨对口部门,没有列入政府投资计划统筹安排。由于资金渠道来自不同部门,各自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出现了资金使用管理分散的现象,管理上的缺陷影响了专项资金在使用上难以形成合力,难以集中财力办大事。二是“天女散花”多,整体效益低。由于条条管理,主管部门在安排支农资金时从部门的角度考虑的多,造成整体效益不佳,扶贫重点难以体现,项目交叉和重复投资现象严重。三是跑冒滴漏多,监管难度大。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致,缺乏有效监管,支农资金从申请立项获得批准到资金划拨到位中间涉及很多环节,就像供电线路一样,线路越长,损耗也越大。四是引导监督不够,造成扶贫资金浪费。例如在“三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尤其是调产这一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是效果不明显,原因是对农民的引导不够。虽然给养殖户扶持了资金,但没有引导其充分利用好扶贫资金,有的甚至做不到专款专用,使扶贫资金很难发挥效益。
建议: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应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农村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政策及财政扶持的重点,使财政投入有步骤,有重点地分步实施,切实避免财政资金投入的分散性和盲目性。必须坚持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在一些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从而带动全局的发展。要推进一村一品、几村一品甚至一乡镇一品的方针,尤其是要培育和发展支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有效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只有把特色和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做大做强,才能凸显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形成自己的市场。
二是进一步强化部门配合。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强化部门之间的有机配合,定期召开支农、扶贫资金项目协调会议,加强重大项目通报和信息资源共享,确保工作顺利推进。要深入调查研究,对支农资金的来源、分布情况和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制订出科学高效的工作方案。
三是以扶贫资金推动项目建设。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对一些贫困老百姓来说别说每年给千儿八百块钱,就是每月给三五百元,也难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生财门路,没有增长措施,没有就业岗位,最终是坐吃山空,年年扶助也年年脱不了贫。所以,我赞成对扶贫方式进行创新,赞成与乡镇干部群众一道谋划扶贫项目。
四是提高备案项目质量。帮助老百姓找准致富路径,找准发展项目,以资金助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保证贫困群众有一个正常的增收机制和平台。并通过群众的参与和表达,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这才是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五是强化和改进资金公示制度。在到村资金使用过程中,各村都要召开村民代表会,统一研究使用和管理办法,研究资金到户的实施意见。为实施扶贫资金的“阳光工程”我们可创办省级扶贫信息网,全省各市所做的项目全部上网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只要登录网站就能查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王红伟)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