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科学定位。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响亮地提出向“新三农”进军的工作号令,并采取了一系列工作举措。一是县四套班子成员和县直单位深入农村开展百日大调研,创办实事,解决问题,形成全县发展“新三农”,振兴农村经济的指导性文件;二是不误时季,大上林果,去冬今春发展干鲜果1.3万亩;三是新农村建设组团帮扶,县直100个部门单位和87个企业深入所包乡村建设新农村;四是全县筹措2300万元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资金与520万元县财政资金,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五是强化组织领导,全力抓好“三农”工作。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创新思路,科学定位,总揽全局,全县上下真抓实干,氛围浓厚,形成合力,进一步开创了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整体推进,突出重点。该县在全力抓好今年26个重点推进村和连片村“四化四改”、“六通”、“五个一”工程的同时,强力打好“绿化”、“硬化”两个硬仗。
在园林村建设上呈现出五大特点:一是确定绿色通道,大田林网,围村林带,园林村庄,景观街巷,靓丽广场,盆景庭院,生态环境的园林村建设标准。二是强化园林村规划设计。由林业中心牵头,组织乡村两级逐村逐街逐巷道和文化活动休闲广场拿出规划设计图本,经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审定后,组织绿化施工,达到了设计高标准,规划严谨科学的要求,每村一张设计图,一份规划说明书,一目了然,便于施工操作。三是建立绿化灵活创新机制。园林村建设经过几年的实践,一季栽植,一年见荫,常年成效,专业队栽植把握程度最高,成效最好,并从根本上克服了过去群众性植树活动投入不少,质量不佳,年年栽树成活率不高的弊端。四是采取各村到当地苗圃,当面议价,当天起苗,当天栽植的办法,达到各村对苗木价格踏实,对苗木来源放心,对苗木质量保证,从而在苗木来源上抓绿化质量,保证了绿化成活率。四是优化树种,创新标准。道路绿化以栽植杨树、柳树、国槐、桧柏等为主,至少有两个树种配置,形成林荫道;环村林带,通过栽植经济林形成环村林带;街巷绿化主街以法桐、白腊、银杏等乔木为主;巷道以红叶李、玉兰、海棠、大叶女贞、樱花等花乔为主,形成绿化主骨架,同时搭配雪松、桧柏等常绿树和各种花灌木,增强了景观性和观赏性;公共场所绿化乔、灌、草合理搭配;村内空闲地、村民房前屋后适宜绿化的,因地制宜,栽满栽实,用树木覆盖,用绿化装点。五是统筹资金,加大投入。在用足用好省市每个园林村投入资金3万元的基础上,县财政又投入园林村建设资金100万元,用于今年26个重点推进村和往年30个重点推进村的绿化提升,加上林果经济林投入300万元,今年新农村绿化投资达到近500万元。
注重实效,强化机制。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实践,全县新农村建设已经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格局,打造了城镇卫星型、工业拉动型、村矿结合型、农业集约型、文化旅游型、生态文明型6种发展模式和形成了以特色高效农业型为代表的新村镇群落;以铸造、冶炼为代表的工业型新村镇群落;以煤炭、铁矿石为主的矿山型新村镇群落;以商贸中心村为代表的商贸型新村镇群落;以风景名胜和古村落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型新村镇群落;以山区为代表的生态型新村镇群落6种区域新村镇群落。今年实施整体推进,临汾领先,全省知名的创新跨越目标中,提升品位,打造精品,整体创新,创建了四个长效机制。一是成立机构,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以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农业和新农村工作的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组,组织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抓“三农”工作。二是组团驻村,建立帮扶机制。全县采取以乡镇组团的方式,100个单位帮扶100个村,由乡镇党委、政府和团长、政委共同负责各工作团和工作队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同时对工矿商贸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实行第二轮调整,采取强企帮大村,大企帮弱村,小企联合帮落后村的办法,强帮硬扶,一年创新,一举达标。三是统筹资金,建立投入机制。五年来,县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每年增长在8%以上。今年在保证对国家、省里确定农业工程项目配套资金和支农资金足额到位的基础上,县财政拿出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资金,增加新农村补贴资金,组织协调金融部门投入贷款资金,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和新农村街巷硬化。四是生态兴县,建立环境创新机制。在突出抓好“绿化”、“硬化”工作的基础上,坚持常年打好环境卫生整治战役,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县、乡、村、户常年清洁、卫生,为新农村建设创新环境。(通讯员 吴临平)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