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片区扶贫开发结硕果

2010-08-07 10:32:00 来源:


自大宁县2007年实施片区开发试点工作以来,县领导高度重视片区开发工作,亲自参与指导制定项目规划,统筹协调和整合各方资源、各部门通力配合、齐抓共管,探索出了一条依靠片区开发,提高扶贫效果的新路子。日前,全省片区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在大宁召开,对该县实施片区扶贫开发试点的经验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在全省进行推广。
近年来,该县按照“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各方联动、集中投入”的思路,全力推进片区扶贫开发工作,累计利用片区开发扶贫资金1000万元,农民自筹和投劳折款1090余万元,在昕水、太德、三多3个乡镇栽植桃树7000亩、核桃2000亩,发展肉羊4400余只,建设蔬菜大棚300余栋,为农民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他们积极整合部门项目资金6900余万元,实施移民搬迁、改善片内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有力地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县片区特色产业布局初步形成,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持续发展能力大为增强,片区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为使片区开发工作取得实效,该县建立健全了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一整套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一是创新领导机制。该县从县到乡村都成立了片区开发工作领导组,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抓片区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实行县直机关包村责任制,项目区的每个村委,都确定一个实力较强的包扶单位,帮助群众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强化督查督办,对相关部门落实了限时办理制、问责追究制、部门帮扶制、驻村指导制。三是创新奖惩机制。县委、县政府将片区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列入相关乡镇和部门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定期召开片区开发观摩会,现场打分,并加大片区开发考核分值,严格实行奖优罚劣,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做好片区开发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理清发展思路,科学制定规划。该县在制定《片区扶贫开发规划》时,始终坚持做到“三个结合”,确保规划的科学合理。一是坚持片区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从项目选择、项目实施,到项目达标各方面进行详尽研究,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目标要求和推进计划,实现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促进,同步发展。二是坚持片区开发与培育农业主导产业相结合,按照“垣面干鲜果,沿川菜和苗,坡地种苜蓿,西瓜创品牌”的思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定不移地推进优质农产品向片区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逐步形成区域产业发展的格局。三是坚持片区开发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将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通盘考虑,以行政村为单元,实行一次性规划、一次性投入、一张蓝图绘到底。
整合各类资源,实施整体推进。该县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引进外来资金、激活民间资金的办法,使各类资金向片区集中倾斜,充分发挥资金的聚合效应,有效地保证了片区开发的资金需求。一是严把项目申报关口,衔接落实到位。为了使涉农部门项目与片区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县政府在申报项目时专门召开项目工作协调会,对下一年度项目统一把关,要求各部门围绕片区开发申报项目,落实各部门项目计划,把水、电、路、校、广播电视、卫生、种植养殖业及生态建设项目通盘考虑,实现先期捆绑。二是严把资金整合关口,责任落实到位。该县把资金整合作为一项长效机制长期坚持下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出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使各部门的项目围绕片区开发统一规划去实施,使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只要片区开发的重点定在哪里,部门的专项资金就跟着投向哪里。三是严把资金管理关口,跟踪督查到位。为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在资金管理上实行了“四统一”,即统一制订项目规划、统一下达资金计划、统一调度整合资金、统一审核分项报账。由资金监管绩效评估组对整合项目资金使用全过程跟踪督查,确保资金合理利用、规范使用。
突出产业开发,夯实增收基础。该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干鲜果经济林和种草养羊为重点的农业主导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使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稳定收入。一是经济林项目。片区新栽植以桃树和核桃树为主的经济林1.5万亩,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二是蔬菜大棚项目。区内新建大棚达到300栋,使农民从种植传统作物逐步向高效的瓜菜培育转移。三是养殖项目。为了确保该项目实施效益,要求所有养殖户必须先完成种草、建圈舍、饲草青贮,经验收合格方可调购小尾寒羊。目前,已组织农户调购回种羊5000只,项目区圈养羊存栏达到了2.3万只。2009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5元,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191元高出18个百分点。 (记者 田青松 范韶华)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