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河北村采访时,前来迎接我们的是一位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的“中年人”。村民介绍说,他就是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户史怀玉。史怀玉背后停靠着一辆银白色的奔驰轿车,正是他多年艰辛创业的见证。
机缘巧合搞养殖
实验是成功的,但还是供不应求,史怀玉随即又产生了用养牛来带动全村乃至全乡镇经济发展的生产理念。随后他又投资100多万,相继购买回130多头牛,修建了3个大型牛圈和7个小型牛圈,大型牛圈每个可供60头成年牛的饲养,小型牛圈主要用于新生小牛犊的养殖。经营这么大的养殖场当然要步入正轨,他就注册了“蒲县北园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正式的畜牧养殖企业。本是无心插柳,却使柳树成荫。
历经艰辛得回报
没有念过一天书的史怀玉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养殖,买回的牛虽然可以供应农田的肥料,却无法产生相应的利润,而且由于养殖技术出现偏差,导致部分牛由于种种原因相继死亡,投资不仅没有回报,还辗转损失了60多万元,新的问题又开始困扰着他。
史怀玉开始驾驶着他的奔驰车四处奔走,学习养牛的技巧,探讨养牛的经验,在县畜牧局技术人员的指导帮助下,他又有了新的决定:更新替代育肥牛。他相继购回了西门达尔、夏洛莱、利木赞等优良品种的育肥牛。通过科学的饲养,使牛以最快的速度成长,从而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润。
育肥牛是有了,可饲料又捉襟见肘。玉米秆是做牛饲料的首要物品,然而要供130多头牛所需饲料的玉米秆是一个庞大的数目,仅靠自家地里的产出根本不够。
秋收后,各家农田横七竖八地堆积着准备当做柴火来烧的玉米秆,史怀玉就以每吨80元的价格收购,乐善助人的他在当地人缘极好,村民们听说史怀玉要用这些玉米秆来养牛,都愿把自家的玉米秆卖给他。史怀玉说:“看着村民们送过来的玉米秆,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他们都不辞辛苦,专门给我送来,我的心也暖和啊,该给90元的给100元,大家帮我,我自然也要以微薄之力回报大家。”史怀玉不仅大大降低饲养成本,解决了自己牛场的饲料问题,而且避免了环境污染,带给村民们新的收入,不经意间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仅此一项,当年该村人均收入就增加了100多元。
史怀玉通过学习得知,用建氨化池来储存饲料,这样的饲料不仅耐存储,而且营养价值高。经过多方筹划,他修建了一个2600立方米的氨化池,这是迄今为止蒲县规模最大的氨化池,用于存放收购来的饲料,这样一来,饲料的问题也解决了。
史怀玉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养牛基地,发酵的饲料散发出浓浓的醇香,肥壮的肉牛挤挤挨挨。他不停地向我们讲解饲料的储存方式,介绍牛的品种,阐述饲养技巧,向我们一一展示他的业绩,看着牛圈里一头头正在茁壮成长的牛,老人高兴得都合不拢嘴。现在的史怀玉已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专业养牛人,我们不难想象,目不识丁、年过七旬的他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踌躇满志向明天
史怀玉用两年时间一手创建的蒲县北园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如今已成为蒲县最大的养牛基地。优质牛粪施入玉米地,减少了种植肥料的费用支出,种植的优质玉米,收成就达到1.5万多公斤;同时,棒子和玉米秸秆为牛提供了丰富的饲料,实现了生态的良性循环。这里的每一头牛都牵挂着史怀玉的心,每一寸土地里也滴撒下了他的汗水。
为了能让养殖业尽快发展,史怀玉近年来添置了两台装载机、两台粉料机、一台推土机、一台拖拉机、一台拉牛车,雇佣了6个专职养殖人,建起楼房8间,平房21间。“本来是没想过养牛的,但机缘巧合,我就走上了这条路,虽然很艰难,但我一定会走下去。现在我养的牛已经开始见效益,但我的目的不是要赚多少钱,儿女都有了自己的事业,我也不缺钱花,我总想为咱们农村的发展谋条新路子。明年,我要争取养够200头牛,估计仅养牛的收入就能达到80万元左右,利润也将达到20万元。”虽然在养牛这条道路上他吃尽了苦头,但对养牛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心理。
临走时,史怀玉把我们送到村口,依旧开着那辆伴随他多年的奔驰,车子经过岁月的洗礼略显沧桑,但史怀玉依然精神矍铄。“这车再开五年我就不开了,但养牛我一定会坚持。”
史怀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条农村发展的新路子,还带给我们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祝愿他身体健康,继续开着他的奔驰车奔驰在科学养牛的大道上。(通讯员 辛耀恒 张鹏 金翔宇)
点评
转产养殖 生机无限
古稀老人本应安享天年,但蒲县克城镇河北村75岁的史怀玉在吃穿无忧的优越条件下,却不甘寂寞,搞起了肉牛养殖,实现了从“煤老板”向养牛专业户的转型。史怀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称赞,但他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思考,那就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观念一变天地宽。史怀玉通过艰辛的实践,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他的成功转型充分证明,广阔农村大有作为!我们希望更多的“煤老板”、矿老板”积极投身农业生产,带动更多的百姓增收致富,为全市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