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湾的笑声

2011-05-13 09:27:00 来源:

古渡口焕发勃勃生机

“山高沟深,仅有羊肠”、“烟水茫茫,无舟楫可渡”。千百年来,通向乾坤湾的道路“峻岭危崖,道路梗塞”。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乾坤湾所在地于家咀的村民们一直沿袭着最原始的农耕生活方式。贫困,阻断不了农民对光明的渴求,他们划着皮筏子漂流过河,到黄河对岸的陕西延川打上两三斤煤油;背起重达20公斤的电瓶,步行100多里地,往返3天到县城充电,回来后看几天电视节目……
2006年10月22日,在历经70年的沉寂之后,于家咀又一次沸腾了。随着“合闸送电”的一声令下,小小村庄一片欢腾,人们兴高采烈、奔走相告“有电啦!通电了!”,这些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们从此告别了黑暗,迎来了光明。于家咀支部书记于三成高兴地说:“通电后,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抽水上了山,磨面有机器,家家户户买了电视机,年轻人还买回了电脑。盏盏明灯照亮了村民的心,开阔了视野,城里人有的我们也有了!”永和县阁底乡副乡长冯建华说:“‘户户通电’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性,晚上看电视,了解党的政策、掌握致富信息的人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少了,充好电,带上手电捉蝎子,发家致富的人多了,走东家、串西户、搬弄是非的少了。”

黄河滩孕育致富的梦想


阁底乡副乡长冯建华指着山下紧邻黄河边的一片开阔地介绍,那是村里通电以后开垦出的200余亩滩地,用来养鱼、种瓜和种植大棚蔬菜。现在,只要有电,就能随时随地抽水养殖和灌溉,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于三成高兴地说:“黄河电力提灌工程建成后,浇地每亩节省了30元至40元,成本比原来少了一半。去年,村里仅种植沙地西瓜一项就收入了80多万元,今年准备将种植面积由210亩扩大到230亩,预计收入将达到90万元,加上年产量达15万斤的3500亩枣树经济林及小杂粮等经济作物,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产品不如商品。利用充足的电力,乡政府有效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红枣的深加工、精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让农民在电力的驱动下,走向共同富裕之路。这在没通电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阁底乡乡长冯贵生感慨地说。

“国家电网”照亮老区未来


电力事业的发展,带动了永和城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永和县城规模由1978年不足2平方公里扩展到5平方公里,全县城镇人口净增0.955万人,城市功能不断优化呈现出勃勃生机,一个走向富裕的新永和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陈爱红 刘晓靖)

 

  【责任编辑: 邱睿】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