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县张庄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菜农卫保军正在管护黄瓜苗。记者 范韶华 摄
浮山总人口12.8万人,农业人口有10.7万。作为山区农业县,干旱少雨是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发展大棚等设施农业,无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所在,该县明确提出利用五年时间,打造一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远景规划。今年,浮山县启动实施片区扶贫开发项目,为当地蔬菜产业蓬勃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项目惠及张庄乡34个行政村,致力于产业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与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培训工程等,彻底改变了当地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浮山特色的高效农业发展之路,为农民增收架起了致富“金桥”。
“以前种麦子、玉米,由于靠天吃饭,施肥、浇水、打药、除草,真是累得够呛,再加上近几年的干旱气候使小麦收成锐减,到年底一算,所剩的钱少得可怜,也就勉强解决温饱,家庭主要收入还全靠在外打工挣几个辛苦钱。”谈起改建蔬菜大棚时的心情,菜农崔雪亮坦诚地说,2010年,他积极响应乡里的号召,到曲沃磨盘岭等地参观大棚蔬菜产业,随即投资65000元建起了这座大棚。从大棚规划、建设实施到设施配套、技术指导,乡里都派专人进行跟踪指导、解决难题。去年10月份建成的大棚,年底就见成效。崔雪亮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西红柿每棚(每棚一亩)可产1万公斤,每公斤3.6元,每棚收入达3.6万元,除去各项费用纯收入可达1万元。黄瓜每棚可产1.5万公斤,每公斤3元,每棚收入达4.5万元,除去各项费用纯收入可达1.5万元。较往年每亩地六七百元的土地年产出,大棚蔬菜让农民的收入翻了几番。“现在的家庭收入和以前相比,真是想都想不到的。今年8月,我还拿到了19500元的建棚扶贫资金。周围的好多村民看到我通过大棚赚了钱,现在都抢着加入大棚蔬菜的种植。”话语间,崔雪亮的脸上流露出开心的笑容。
为确保一次建设、长期受益,张庄乡分批建设大棚蔬菜,对大棚建设实行统一施工、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确保建设质量。同时还成立了民生源蔬菜合作社,为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解除了菜农的后顾之忧。
片区扶贫开发项目扶持打造张庄乡设施蔬菜示范园区,计划新建日光节能温室500栋,今年新建日光节能温室303栋,占地面积1500余亩,目前土建工程已全部完成,103栋温室现已投入使用,其余200栋温室采光面骨架结构正在加紧搭建,机井、变压器等电力设施和道路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2012年还将建设200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力打造以规模种养为基础、以设施蔬菜为重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的新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黄花绿蔬地位于张庄乡南部的王峰黄花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浮山县片区扶贫开发项目黄花菜基地。走进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尧舜艳阳天,黄花绿蔬地”10个镏金大字,一排厂房和办公区前开满了红的、粉的月季花,格外娇艳动人。
“今年春季,我们合作社辐射带动张庄乡及周边乡村发展黄花菜2100余亩,秋季种植1000亩,收购鲜黄花菜6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近150万元。同时,新修田间道路1.4万米,建蓄水池6个,修建排水渠3000米,这都归功于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合作社负责人王峰开门见山地说,作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合作社,先后投资730万元,采取合作社加农户模式经营,建成了集筛选、烘干和包装为一体的加工生产线,年加工黄花菜2000吨。
在合作社加工车间,王峰对黄花菜如数家珍,她说:“黄花菜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胡萝卜素、尼克酸等营养成分,能祛湿利水,除热通沐,止渴消烦,开胸宽膈,滋阴补气,黄花菜当年种植即可当年受益,三年即达丰产期,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发展潜力大,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村民王继胜3年前开始种植黄花菜,目前已经发展到了14亩,他深有感触地说:“合作社统一与我们签订种植、收购和技术服务合同,统一采购种苗,农户分户种植,统一收购、加工、销售,加入了合作社,致富有了奔头。”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计划,王峰信心十足:明年合作社还将发展黄花菜2000亩,育苗基地240亩,总投资达550万元,种植总面积5000亩。在搞好示范合作社的同时,将积极带动周边群众发展黄花菜,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带农富
高大的现代化生产设备、整洁的办公楼、宽敞的职工篮球场,还有品种各异的花草树木,俨然一座花园式的企业……这就是位于张庄乡岭上村的浮山县中宝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省级A类扶贫龙头企业。这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公司负责人张明胜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他们公司投资2300万元,新建的年产脱水果蔬1800吨的热风干燥流水生产线。记者了解到:中宝公司是一个集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果蔬粉、膨化、保鲜、速冻、腌制加工为一体的农副产品综合性深加工外贸出口企业。目前,已列入山西省“513”工程项目,是浮山县委、县政府重点扶持的农产品加工市级龙头企业,也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之一,是被省工商局授予的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2011年被山西省出境产品检验检疫局侯马分局定为参观考察企业。
“是片区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在公司发展的关键时刻,帮我们公司渡过了难关。”在生产车间控制室,谈到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张明胜深有感触地说。原来在今年7月中旬,该公司购置生产设备时资金不足,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较大影响。张明胜接着说:“片区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对于我们来说,可真是雪中送炭啊!不仅解决了我们的流动资金缺口,而且使我们公司能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公司第二个项目即将投资3000万元,新建一条年产900吨脱水果蔬真空冷冻干燥生产线。”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果蔬种植户5600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可解决200余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目前该公司原料清洗、处理、分选、包装等设施已安装齐备,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项目全部实施投产后,按生产能力预计年销售收入1.8亿元,可实现利税5400万元,对于调整该县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两天的采访,无论是在蔬菜大棚如火如荼的劳作现场,还是涉农企业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记者都可以看到该县蔬菜产业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产业格局,扶贫开发项目正板块式推进,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记者深深感受到了片区扶贫开发带来的股股暖流,同时,也看到了山区县发展蔬菜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