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襄汾县南辛店乡北许村的村民都尤为欢喜,因为他们要抓紧在节庆日子里赶制锣鼓,排练队伍,增加收入。北许村民一到逢年过节就开始忙碌已经许多年了,靠着祖传的锣鼓制作技艺形成锣鼓产业,创造着财富传奇。2011年,全村锣鼓产值1000万元,纯利润5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锣鼓第一村”。
锣鼓制作形成产业
在北许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锣鼓,全村2000口人,有近400人从事锣鼓行业,其中形成规模的制鼓厂就有8家。北许村人制作锣鼓的技艺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那时的北许村名为“八家庄”,曹操得知庄里有工匠制作铜器技艺高超,便派大将许褚在此监制铜器,操练新兵,许褚死后,改名为“许村”,表示纪念。经唐代的发展,北许村“响铜器”的制作技艺趋于成熟。后来,这一古老的技艺逐渐没落。
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村政策放活,锣鼓生产这一传统手工业在北许村再度兴起,尤其是亚运会上临汾威风锣鼓的演出,更加刺激了北许锣鼓产业的发展壮大。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地不断扩大,北许村民在保持手工制作的同时,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成立锣鼓协会,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打造响亮的产业品牌。目前,北许村生产的锣鼓规格有20多种,其中存于临汾尧庙的“天下第一鼓”直径达2.5米,获得吉尼斯证书。全村每年生产响铜器近100吨,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套,产品远销河北、内蒙、北京、广州、新疆等地。北许村党支部书记张彦东介绍,“北许的锣鼓产品大部分成套出售,每套是按照目前流行的‘百人锣鼓队’规制计算的。一个百人锣鼓队需要30人打鼓,70人使用铜器,100身服装,所以‘一套’就包括30面鼓,70副响铜器,100身服装。按照一面鼓200元,一副铜器300元,一身服装120元计算,仅一套的利润就达4万元。”
女子教练挑起大梁
“我们村很早就有自己的锣鼓队,村里随便拉出个人,在外地都是教练级别的。”刚从外地排练锣鼓队伍回家的裴月仙顾不得歇息,又被拉着出门教鼓去了。北许村像裴月仙这样的锣鼓教练有100多名,其中男性教练仅有10余名。
年近40岁的张俊丽经常被外地聘请当锣鼓教练,据她介绍,锣鼓教练需要编队型、教敲打、排动作、传鼓谱,排好一支锣鼓队需要10天左右,每天的收入少则二三百元,多则上千元,像她这样“绝活多、本事大”的教练更是供不应求,每年收入三四万元不成问题。
那么,北许村为什么由女子教练挑起大梁呢?北许锣鼓协会会长徐丁喜给出了答案。在北许村锣鼓制作技艺不断提升、产品不断丰富的同时,锣鼓的营销成为重要的环节。北许村民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不仅要卖锣鼓,还要传播文化。于是,村里便自发聘请市里的知名锣鼓教练向村民传授锣鼓技艺,由于男性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而女性则在照顾家的同时可以抽出时间学习,并当做自己的爱好和事业,所以第一代的教练全部为女性,以后的每一代教练也都以女性为主。锣鼓教练不仅为村民增加了收入,也为村里的女性提供了开创事业的平台。
深入挖掘理性传承
多年来,北许村锣鼓的传承靠着两种方式,一种是家族式,即父传子,子传孙,绝不外传;另一种是师徒式,徒弟从烧炉打器做起,最后工序由师傅把关,关键技术秘而不传。徒弟只能偷偷琢磨,日积月累掌握技术要领,这种封闭式的传承方式使得许多技艺已经失传。
张彦东说:“由于封闭导致技艺失传非常可惜,村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如今北许成立了锣鼓协会,大家互相交流、讨论锣鼓制作和敲打技艺,深入挖掘鼓文化和内涵。”
如今的北许村有着自己的产业规划,就是靠着“一村一品”的理念,继续把锣鼓产业做大做强。北许村民对未来有着理性的认识,锣鼓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继续研究新技术,改良老工艺上,使锣鼓的发展跟上时代潮流;要用心琢磨和搜集资料,靠着蛛丝马迹恢复曾经失传的技艺,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要在注重制作技艺的同时做好营销工作,挖掘锣鼓历史内涵,传播锣鼓文化;要转变思路,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使全村走向富裕;同时,要做好孩子的培养、教育工作,让今天的孩子未来把锣鼓的事业发扬光大,让远古而来的“鼓”和传了2000年的鼓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焕发出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