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5月9日下午,我市选派的威风锣鼓、蒲剧演出及群口相声等三个节目,在山西旅游发展大会《人说山西好风光》电视竞演现场大放异彩。尤其是临汾中华文化促进会洪洞威风锣鼓艺术研究会(下文简称威风锣鼓研究会)展演的威风锣鼓,赢得了满堂彩,为初赛胜出立下了汗马功劳。
5月12日一大早,记者驱车前往威风锣鼓研究会所在的洪洞县辛村乡白石村,见到了赴京参加演出的部分队员,聆听他们此次赴京的演出故事,感受他们的兴奋与喜悦。
“我们是在5月2日接到市群艺馆通知的,当时我们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市群艺馆副馆长葛小辉让我们代表临汾做好去北京演出的准备,表演时间限定两分钟。我告诉自己,这次赴京表演,是带着四百多万临汾人民期盼而战,绝不能给家乡人民丢脸!”威风锣鼓研究会会长程北成告诉记者,在和队员们商议之后,每个人都兴奋得不得了。
从接到任务起,程北成打起精神,叫来了研究会的骨干,大家一起商议在舞台上表演什么曲目。“5月7日就要动身到北京,我们排练的时间不多,不过我们也不紧张,因为队员们都是附近村镇的锣鼓表演高手,还有几个人是当地村镇锣鼓表演的‘教头’,所以大家有信心。”程北成说,受舞台限制,参加表演的人数只能限制在13人以内,而威风锣鼓演出,属于群体艺术,人数少了演出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最后他们选出了14个人,13个人演出,一个人候补。
“咱们临汾历史悠久,要想在锣鼓表演上显示出这一点,就必须在曲目上做文章。”参加此次演出的胡散心告诉记者,受舞台空间的限制,加上时间太短,高潮部分很难推进,眼前的问题让大家十分苦恼,最后经过商议,选定了《乱丝麻》曲目中的《满堂彩》这一节作为参演曲目。
“《乱丝麻》这个曲目是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具体传了多少年谁也说不清。《乱丝麻》曲目中的高潮部分《满堂彩》,从时间和气势上都切合‘两分钟’和大气势的要求。”胡散心说,曲目选定后,他们于5月4日到大槐树景区进行了前期的录制,随后于5月7日赶往北京。
5月9日中午,洪洞威风锣鼓研究会一行14人走进了设在北京的演出大厅,队员们年龄最大的胡中奎、许小五等人已经71岁高龄,年龄最小的张三寿也已经54岁了。“全省别的城市的演出人员看着都好年轻,我们这支锣鼓队平均年龄超过了62岁,算是最老的演出团队了。”程北成说,演出之前,大家都十分兴奋,鼓足了劲要为家乡取个好成绩。
演出开始了,队员们依次进场,在背景音乐中,大家摆好姿势,领队一声令下,场间瞬间响起了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我们敲了几十年的锣鼓,彼此都很默契,大家拼了命地敲,观众都被震撼了,短短的一分多钟,我们却似乎表演了很久很久。”程北成说,参加演出的人都是普通的农民,大家因为一个爱好聚集在一起,因为一场盛会,能够走上这个舞台,这是他们人生的第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带着这样的感情,每一个人都发挥出了最好水平。当他们演出完毕,走下场去,耳边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队员们都说,能代表家乡四百多万乡亲参加演出,说什么都值了!
威风锣鼓演出的效果十分良好,也为最终场内竞演总成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初赛中,咱们临汾的场内竞演分数是全省最高的,但因为场外投票票数不高,虽然胜了初赛,但总成绩却是四个参加复赛城市中最低的。”程北成说,他们的竞演任务圆满完成,现在就看大家的了,希望每一个临汾人都能为自己的家乡投票,为家乡的旅游经济发展作贡献。
“这支锣鼓队能够坚持下来很不容易,成立研究会后,一共才几十个人,都是来自白石村周边34个自然村的普通村民。多年来,他们不定期地集中训练,认真研究锣鼓曲牌文化,还不计交通费、食宿费、演出报酬等,只为能够保持威风锣鼓的原始风貌,而这也是我们推选他们赴京演出的原因。”说起这次赴京演出,市群艺馆副馆长葛小辉感慨万千。竞演结束后,他在微信朋友圈中转发了一张锣鼓演出队的合影照片,并附上一段感性的话:临汾的亲们,看着上面几位花甲老汉的皱纹和笑脸,作为家乡人你还会事不关己无动于衷吗?”
记者感言:
请为临汾点赞!为临汾投出关键的一票!为临汾“鼓”与“呼”!
这是一支平凡的演出队,因为一个爱好,聚集在一起,因为一个梦想,演出在一起,因为一个召唤,义不容辞地奋斗在一起!他们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因为家乡的召唤,代表着四百多万临汾百姓,走上竞演舞台,用他们的一腔热血,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赢得了评委的赞叹,赢得了场内竞演最高分。如今,山西旅游发展大会主办城市评选活动已进入如火如荼的阶段,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家乡点赞,为临汾喝彩!
请记住这些曾赴京演出的锣鼓队队员的名字,记住他们曾为家乡奋斗过:程北成,60岁;韩小记,66岁;程吉顺,56岁;王双记,60岁;王韩生,64岁;王文辉,56岁;李平顺,61岁;张三寿,54岁;胡散心,70岁;胡中奎,71岁;焦爱国,64岁;许小五,71岁;李秀生,59岁;张小蛋,60岁。
记者 杨全 郝海军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