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后期管理确保夏粮丰收

2012-04-27 08:30:00 来源: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贾晓梅 范韶华)目前,我市已陆续进入拔节后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和肥水管理的高效期。麦田中后期如何管理、病虫害以及自然灾害防治成为广大农民朋友关注的热点话题。针对麦田中后期管理,日前,记者走访了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山西综合试验站站长张定一研究员。
记者:冬小麦在4月中下旬亩穗数基本确定,4月底或5月上旬穗粒数基本确定。目前距我市小麦收获还有50余天,是籽粒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结合我市的实际,农民朋友如何做好中后期麦田管理?
张定一:今年早春气温持续偏低,小麦生育进程推迟,使遭受干热风等灾害的几率增加。因此,中后期管理目标为保穗数,增粒数,攻粒重;控旺促弱,防病治虫,防灾减灾。水地创高产,旱地保稳产,分类指导,科学运筹肥水,加强中后期管理,为夏粮丰产丰收赢得主动。
旱地麦田中后期管理要立足抗旱,做好锄划保墒除草,确保丰收。随着气温快速回升,土壤蒸发量迅速增加,土壤失墒严重,且3月份到目前我省降雨量较常年偏少。因此,旱地麦田管理重点是中耕锄划,松土保墒,减少土壤蒸发,保住土中墒,同时消灭杂草,抑制春蘖生长,减少争肥、争水、争光。晚播弱苗田和脱肥麦田,还应抓住有效降雨过程,每亩撒施或沟施尿素5~7.5公斤,提高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粒重。
地膜小麦做好中期护膜保墒,后期揭膜防早衰。春季风大,造成许多田块不同程度的揭膜和地膜破损,大大降低了地膜覆盖的保墒增温效果。因此,对出现破损或揭膜的麦田应进行膜际培土护膜,封堵膜上较大破洞。同时在小麦抽穗开花后10~15天,应进行揭膜,以降低地温,延长灌浆时间,增加粒重,防早衰。
水地麦田中后期管理。晚播麦田肥水管理措施:亩总茎数60万左右的晚播三类麦田,管理措施上仍以促为主,尽早浇拔节水,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公斤,促进个体发育,延缓小蘖分化,增加中小蘖成穗,一般情况下亩穗数增加1万,亩产可增加10公斤左右,并促进小花分化,实现穗大粒多。壮苗田肥水管理措施:亩总茎数80万左右的壮苗麦田,可推迟到拔节中期增量灌水(即亩灌水量不低于60m3),并亩追施尿素5~7.5公斤,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促进穗大粒多。一般来说,穗粒数每增加1粒,亩产可增加10~15公斤,并提高粒重。亩茎数90~100万左右的壮苗麦田,目前土壤墒情较好,应将浇水时间推迟到拔节末期,并亩追施尿素5公斤,以促进大小蘖两极分化,防倒伏或贪青晚熟;土壤墒情较差或出现脱肥症状的麦田,应在拔节前期浇水,并亩追施尿素5~10公斤,以防根系早衰,粒重降低。旺苗田肥水管理措施:对播种量大,前期水肥充足,亩总茎数在100万以上,并有继续旺长趋势的高产麦田,目前管理主攻方向是控旺防倒。其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喷施壮丰安等植物延缓生长调节剂,以缩短基部第一、第二节间长度,降低植株高度,防后期倒伏;二是推迟浇灌拔节水,即在小麦拔节中后期再进行浇水追肥,以促进两级分化,控旺转壮,以构建合理群体,减少水肥消耗,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等生态环境,减少病害发生,实现穗大粒多。这类麦田以控为主,一旦发生早衰或脱肥,应立即浇水追肥,防早衰。
目前麦田已相继进入拔节期,已不宜再进行化学除草,应人工拔除,彻底清除杂草,减少争水、争肥、争光,降低来年杂草基数。已结籽杂草,拔除后应彻底焚烧,严禁随意丢弃。尤其是节节麦一定要在小麦孕穗前进行彻底拔除,以防落籽。
记者:随着近期气温快速回升,小麦病虫害呈快速蔓延趋势,麦田中后期如何科学防治病虫害?
张定一:去年越冬前气温偏高,白粉病、蚜虫和红蜘蛛越冬基数高,因早春气温偏低,目前我省冬小麦病虫害发生较常年轻,但随着气温快速回升,预计中后期病虫害总体呈中等、局部偏重发生,主要病虫发生面积将达3000万亩(次),病虫害发生特点可能呈爆发式和叠发式。因此应加强监测预报,早备药具,做到早发现,早预防,降低病虫害损失。
小麦红蜘蛛:单行市尺(33厘米)有虫200头或每株有虫6头,大部分叶片密布白斑时,达到防治指标,应在上午10点后到中午前或下午3点后无风天气进行防治。发生初期用哒螨灵乳油、三唑磷乳油、阿维菌素乳油,兑水40kg均匀喷雾。严重发生时,用三氯杀螨醇乳油、氧化乐果乳油、哒螨灵可湿性粉剂、炔螨特乳油、阿维菌素乳油等,兑水40kg均匀喷雾。
小麦蚜虫:4月上旬麦蚜发生初期,百株麦蚜量达200头,用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阿维菌素乳油、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啶虫脒乳油,兑水40kg均匀喷雾。扬花初期,百株麦蚜量超过500头,用氧化乐果乳油、喹硫磷乳油、溴氰菊酯乳油、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苦参碱水剂,兑水40kg均匀喷雾。
小麦吸浆虫:坚持“主攻蛹期,成虫期扫残”的策略,当吸浆虫蛹期每样方(10厘米×10厘米×20厘米)5头时,应在4月中下旬蛹期撒毒土防治。一般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乙硫磷乳油200~250mL加水适量或48%毒死蜱乳油100~125mL/亩加细土制成毒土、3%甲基乙硫磷颗粒剂2~2.5kg拌细土20~25kg均匀撒施于麦垄间,然后及时中耕浇水,同时在成虫期(小麦抽穗、扬花期)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菊酯类杀虫剂1000~1500倍液40~50公斤于傍晚喷雾。
小麦白粉病: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白粉病零星发生时,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纹霉净(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兑水40kg均匀喷雾,兼治小麦锈病等主要病害。抽穗扬花期,严重发生时可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醚菌酯悬乳剂、咪鲜胺乳油、戊唑醇微乳剂等均匀喷施,间隔7天再喷一次。灌浆期,白粉病发生比较严重时,可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戊唑醇微乳剂等,兑水40kg喷雾。
小麦锈病: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原则,通过带药巡查,发现中心病株,立即喷药防治。一般可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戊唑醇水乳剂、粉锈灵可湿性粉剂、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兑水40kg均匀喷雾,间隔8~10天,连喷3次。孕穗前后发生中心病团,且发病较多时,用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戊唑醇水乳剂、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氟硅唑乳油等,兑水40kg均匀喷雾,间隔8~10天,连喷2次。扬花前后,田间发病比较严重时,用戊唑醇水乳剂、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丙环唑乳油、腈菌唑乳油、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兑水40kg均匀喷雾。
小麦赤霉病: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小麦抽穗~灌浆阶段,若此期阴雨连绵,潮湿多雾,闷热天气时,应注意预防。扬花初期,田间零星发病是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可用多·福·硫可湿性粉剂(多菌灵·福美双·硫磺)、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丙环唑乳油等兑水40kg喷雾,间隔7~10天再喷1次。
记者:当前是春旱、倒春寒和干热风等灾害的多发期,如何科学预防低温冷害、干热风等自然灾害?
张定一:低温冻害预防及补救措施:4月中下旬,正处在拔节至孕穗期,小麦进入快速生长时期,组织幼嫩,含水量较多,抵抗低温能力减弱,尤其是幼穗发育至四分体形成期(孕穗期)前后,对环境低温和水分缺乏极为敏感,若最低气温低于5~6℃就会受害,使抽穗延迟或抽出空颖白穗,或麦穗中部分小穗空瘪,仅有部分结实,严重影响产量。小麦低温冷害的防御和补救措施主要有:低温来临之前采取灌水、烟熏或叶面配施叶面肥、生长调节剂如天达-2116(壮苗灵)等可预防和减轻低温冷害的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追肥浇水,保证小麦正常灌浆,提高粒重。
干热风预防及补救措施:5月中下旬到6月上旬常遇到干热风或雨后青枯,造成叶片青枯逼熟,粒重下降。因此,应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巧灌麦黄水(灌浆期浇水最好选择无风夜间浇水),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危害;也可在干热风来临前用醋酸或化学调控剂叶面喷施,或结合病虫害防治开展“一喷三防”提高小麦抗旱、抗热能力,预防干热风,提高粒重。

  【责任编辑: 高卓然】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