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以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完成93556.49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资金54407.75万元。共完成中低田改造项目41.0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6.25万亩,生态综合治理项目14.03万亩,土地治理总面积达到61.35万亩;完成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1个,中央和省财政资金1400万元,总投资2000.58万元;完成科技示范推广项目15个,总投资720万元;实施国家和省级产业化经营项目82个。
——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上取得较好成效。位于尧都区屯里镇东芦村的山西澳坤量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民营科技型龙头企业,目前日产食用菌杏鲍菇鲜品10吨、有机生物肥30吨,成为省、市、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虽然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始终忘不了创业初期的艰苦日子。2009年公司刚刚起步,为了减少成本投入,兴建厂房和生产杏鲍菇同时开工,起初一天才能生产2000包。同年,我们公司的商品得到市农业综合开发办的认可及赞许,决定对公司进行项目扶持,无偿补贴资金100万元。当初我们正在为如何筹集注册资金而犯愁,政府给予的这笔资金真是雪中送炭。现在,我们的杏鲍菇以销售至济南、兰州、成都等多个省份,公司已步入正轨。”山西澳坤量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经理王俊兰对记者说。
尧都区同帽养殖专业经济合作社位于临汾市尧都区魏村镇和村,集肉鸡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实行“社+园区+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合作社提供养殖地,农户负责养殖,每年人均收入可达4万余元,并带动了周围60余家养殖专业户发展养鸡专业,现在养殖能力达190万只,解决了200余名农民就业的问题。48岁的魏家顺是魏村镇和村合作社的一名入股社员,一谈起去年的收成,老魏笑得合不拢嘴,“去年的纯收入就5万多元呢,这可都亏了我们的合作社。”同帽养殖专业经济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合同化操作,统一先进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养殖户的市场适应能力。
——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在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上取得明显进步。襄汾县南贾高升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担了襄汾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2000亩优质玉米、小麦两茬平作种植基地扩建项目的实施。
2011年3月起,在县综合开发领导的支持下,合作社理事会精心安排,将项目区设在襄汾县西贾乡万东毛村。
万东毛村处于襄汾县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已建成的林网化农田高标准区域,虽然基础设施优越,但村民种植方式仍旧是传统的粗放种植,导致玉米产量一直不高,而且品种老化、产量低劣、价格不高,直接影响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经济效益。
根据这种情况,合作社选择以东毛村南,由东往西在8大林网化区域实施优质玉米、小麦两茬平作基地扩建项目的示范。今年6月小麦收获,亩产平均450公斤,最高达550公斤,创历史最高年。玉米、小麦两茬每亩增收500—600元。
通过示范带动,周边上毛村、西毛村、丰享村、万宁村都实施了这个项目。
——集中投入搞开发,在改造中低产田、建设粮食核心产区上取得重大进展。当记者刚到贾得乡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时,看到农民们正在绿油油的玉米地里忙碌着,修渠的、浇水的、施肥的,构成了泰安农民的喜耕图。
“今年的收成真是不错,光是玉米就比往年增产了35%,我也算是村子里的‘种粮大户’,相对其他人来讲收益更多,这多亏了实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修的水泥路面,刚改造的提灌站,新建提水点、电井,这都保障了我们种植的农作物能稳产、高产。”老吉兴致勃勃地为记者介绍着。在记者与他攀谈的同时,看到叶片饱满、颜色亮绿、长势喜人的大片玉米地。
贾得乡距离市区10公里,冬春季节降水量偏少,年内分配不均匀,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时段需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不配套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较低,所以在项目区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是非常必要的。
项目实施完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0.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65万亩,新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05万亩,改良土壤0.12万亩。冬小麦单产平均可提高126公斤/亩,回茬玉米单产平均400公斤,年可净增粮食284.9万公斤,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年可新增农业总产值555.6万元,年可增加农业纯收入370.88万元,人均纯收入可增加723.1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像贾得乡一样,全市很多地方都早早提前认识到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意义和作用,结合实际着力建设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已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支柱、农业科技示范的样板、标准化生产的楷模、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
记者 许丽 段小婷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