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冯青山:抗战中永不消逝的电波

2015-07-29 10:35: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阅读提示 不久前,本网收到来自黑龙江哈尔滨市的电子邮件,讲述了蒲县人冯青山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今天,本网刊发此文,展示冯青山同志的英雄风采。

    转瞬间,父亲已离开我们三年了。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亲爱的父亲,想必您在那边一样怀着喜悦的心情在欢庆这个神圣的日子。

    父亲是从抗战中走过来的战士,他与千千万万英勇不屈的中国人一样,直接参加了面对凶残无比的日本法西斯的武装斗争,在战火中经历了抗战全过程。

    宣传抗战 坚定投身抗战的革命思想

    父亲冯青山,1921年9月出生于山城蒲县,家里以务农为生,家境贫寒。

    1937年6月,高小毕业年满16岁的父亲经革命先辈段云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西牺盟会蒲县分会,做文书和收发工作。

    七·七事变爆发后,父亲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按照特派员的要求,父亲负责宣传工作。他把当时发生的重要战事和延安的重要新闻展贴在县牺盟会门前的宣传板上,比如:中国共产党发布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八路军雁门关伏击日寇、八路军夜袭阳明堡机场、八路军在正太铁路沿线痛击日寇等。由于这些内容新颖而又紧跟形势,很受群众欢迎。

    最让父亲难以忘怀的是,1937年,由丁玲团长率领的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在蒲县老爷庙演了3天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政策,这是父亲第一次看到如此吸引人心的节目。

    尤其是节目中演唱的《松花江上》和《五月的鲜花》两首歌,给父亲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几十年来,父亲一有机会就唱起这两首歌曲,甚至在他病情危重之际依旧哼唱。

    父亲回忆道,在牺盟会这段经历使他在政治上受到了启蒙教育,父亲开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带领穷人翻身过好日子,这为他后来参加革命队伍和入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投身抗战 经历了战火磨炼和洗礼

    1938年初,日军占领了蒲县,眼见日寇的残暴兽行,父亲义愤填膺,怀着卫国之心和满腔热血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山西新军政卫队209旅一团2营7连成为一名战士。不久,随部队合编入八路军晋西支队以至后来的八路军115师343旅。

    父亲在一线战斗连队当了3年多战士,大小战斗不知经历多少次,直接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但他从未胆怯和退缩过。

    我曾经问过父亲当时的装备情况,父亲坚毅地说,一支步枪、一把刺刀、二百发子弹、四颗手榴弹。直到现在,我眼前还经常浮现出父亲那种八路军战士全副武装的英姿。

    1939年夏,父亲所在班在汾阳杏花村附近,突然遭遇日寇骑兵队,在敌众我寡的险恶形势下,父亲和全班战友英勇无畏,先敌开火,硬是把日寇骑兵队打得落荒而逃。

    父亲积极参加部队政治教育,自觉学习革命理论,在部队纪念抗战一周年大会上,他代表连队做了演讲。由于觉悟提高和英勇作战,1940年4月,年仅19岁的父亲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曾经问过父亲,那时想过在战场上牺牲吗?父亲动情地说,那时只知道恨日寇,只知道保家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父亲一线战火的经历,证明了他是不畏生死的战士。

    身居要职 锤炼了忠于党忠于革命的信念

    1941年起,父亲先后在115师司令部、胶东军区、渤海军区、新四军军部机要科任机要员,负责译电工作。

    作为译电员,父亲身上保存着所在部队唯一的密码本,属于绝对机密,可见组织对父亲的信任和父亲的忠诚可靠。父亲严格执行和贯彻中央提出的机要工作秘密原则,在机要密码通讯中做到了准确、及时、安全。

    父亲所处的岗位使得他直接经手了大量同党中央、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友邻部队、根据地以及所属各级党政军领导机关上传下达、情况汇报、请示、报告、决定、命令等机要密码通讯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电报既多又急,父亲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

    父亲说,机要员虽然在领导机关,但也经常面对极为惊险和残酷的战斗场面。

    1941年,日寇土桥一次中将率5万多日军对115师师部所在的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父亲随师部参加了反扫荡斗争,一个月之内先后参加了6次突围行动,不知有多少次和日军短兵相接,在敌人眼皮底下胜利突出重围。父亲不仅活着冲出重围,而且边突围边工作,保证了部队的通讯联络和密码等机要文件的安全。

    父亲还直接见证了许世友将军的一件史实:1943年七·一前夕,父亲给许世友司令员送电报后要离开时,许世友叫住了他。许世友语重心长地简述了他在延安抗大期间发生的情况后,亲笔起草了电报稿:党中央、毛主席:值七·一党的生日之际,我向党中央、毛主席表示祝贺,对毛主席挽救我在抗大所犯错误的恩情永不忘,我决心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奋斗终生。”父亲将这份电报及时向党中央、毛主席做了拍发。

    父亲说,许世友将军这种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极大地感化了他,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收获爱情 在抗战中际遇革命的浪漫情缘

    父亲和母亲的相识是在抗战中,既普通而又浪漫。

    母亲的家乡是山东牟平县后垂柳村,处于胶东根据地。

    1943年,父亲所在胶东军区机要科驻地在母亲的老家,父亲和战友经常帮助母亲家打扫庭院、挑水劈柴,母亲家里也经常送去开水、粮食、地瓜等,双方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1944年,母亲参加了八路军并入了党,她给父亲写了一封信,附上了照片。收到母亲的信后,父亲十分高兴,也回过两封信。但由于机要岗位有严格的纪律要求,父亲只能顾全大局,把双方的来往严格限于纯洁的同志友谊关系。后经组织同意,母亲由胶东步行几百里山路来到鲁南临沂军部机要科,不巧父亲工作调动,母亲又不辞辛苦步行几百里山路来到渤海军区机要科找到了父亲,并调到军区司令部医务所工作。

    1947年初,经军区司令员批准,父亲和母亲喜结连理,成为了幸福的革命伴侣。

    亲爱的父亲,您知道吗?您走后,母亲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她不停地念叨你、思念你,一时一刻都没有忘记。

    父亲常对我们说:自己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实事求是地说,我一生可以说是战斗的一生,虽然对革命做了点贡献,但那都是党中央、毛主席和部队首长的正确领导,我个人是很平淡的。”亲爱的父亲,您的经历平凡而又有些传奇,您是抗战部队中的普通一员,您把自己的青春无悔地奉献给了抗战这个伟大的事业。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您是顶天立地的战士,您的无畏和牺牲精神,永远是子女后代心中的丰碑。

    口述 冯东生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