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陵游击队:英雄壮举可歌可泣

2015-09-16 16:07: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驻地辽宁抚顺的工程兵10团是雷锋生前所在团,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雷锋团”。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雷锋团”是从塔儿山走出来的英雄部队,其前身是成立于1947年9月的襄陵独立团,而襄陵独立团则是以襄陵抗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的。

    抗日战争年代,襄陵游击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经历了一次次血与火的战斗历程,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1940年1月的一天,时任二一三旅政治部主任程谷梁对姚登山说:“组织上决定派你返回襄陵,利用本地人的有利条件,收集失散人员,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面对寄予厚望的首长,姚登山没有丝毫犹豫,欣然接受任务。于是,他一人返回了襄陵县的塔儿山。

    塔儿山坐落于襄陵、临汾、浮山、曲沃、翼城、汾城6县交界处,西可控制汾河以东襄陵地区和汾城一角的同蒲铁路与太风公路,北可达临汾,南可至曲沃,是太岳根据地通往晋西南的门户,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姚登山的家就在塔儿山脚下的陈庄。

    一回到家乡,姚登山便奔走四方,寻找地下党、失散人员、青年积极分子……1940年6月,他拉起一支约170人的部队,名为襄陵人民抗日游击支队,下辖两个大队,由姚登山担任支队长。游击队一建立,人民群众心情振奋,大力支持,纷纷取出他们收藏的蒋阎军溃败时丢下的枪支弹药,送给游击队。

    抗日的烽火在襄东大地熊熊燃起。

    饱受日、伪、顽和土匪侵扰祸害的襄东人民,把游击队当成依靠与希望,主动为游击队提供食宿、送信带路、站岗放哨、救护伤员,游击队则英勇斗争、保护群众,部队与人民建立起了鱼水般的军民关系。

    1940年4月6日,游击队正准备集合出发到陈庄之际,接到当地群众送来的情报:赵曲日军与警备队约几十人,打算下半夜到安李偷袭游击队,目前已到张纂。

    姚登山同几个领导进行研究后,决定剿灭这股敌人。经过简短的战斗部署和动员后,游击队立即跑步前进,在陈庄、张相村北翻沟越野,隐蔽开进,直奔张纂。刚到达张纂村外,战士们就发现了正准备吃早饭的敌军。

    游击队突然发起进攻,敌人慌作一团,急起抵抗,堵在门口用机枪向战士们扫射,游击队一时难以突破,形成了敌我对峙局面。紧要关头,当地村民为游击队提供了捷径。于是,游击队留下一部分战士守在原地进行战斗,其余战士走捷径到达学校东边屋顶上,从上往下对院内的鬼子进行射击。有利的射击位置,令日寇东跑西窜狼狈不堪,只能躲在房内盲目射击,不敢迈出大门一步。

    姚登山站在房顶上,一手持抢,一手拿旗指挥战斗,战斗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敌人的抵抗越来越弱,枪声也渐渐稀疏,被围困的日军非死即伤。

    张纂战斗,是游击队对日军的一次大规模袭击战,对当时气焰极为嚣张的敌人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游击队则鼓舞了士气,得到了锻炼,壮大了声势。半年间,游击队歼日伪、除汉奸、打土匪,经历大小战斗五六十次,游击根据地不断得到发展。

    1942年8月,太岳区党委决定,在塔儿山周围的曲沃、襄陵、汾城、翼城和浮山5县边沿地区,建立曲襄县。由于行政区域有了新的调整,襄陵游击队也因此转变为曲襄县抗日游击大队,继续进行抗日斗争。

    战争年代,粮食是军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资,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是敌我争夺的重要目标。1943年夏、秋两季,游击大队帮助抗属和贫苦农民及时收割庄稼,组织群众快收、快打、快藏,并先后在上西梁、东张、大邓、张相等村,阻击多次抢粮的敌人,打退敌人,夺回粮食。

    曾任曲襄抗日游击大队一中队指导员的杜甫,用笔记录下了那些年战士们的浴血奋战。如今,翻阅这份难得的战史资料,能真实地感受到曲襄游击队发展壮大的历程和战斗的场景……抗战时期,游击队对敌多次开展破袭战。深夜,在同蒲路和敌人据点之间,由游击队小分队佯攻,或隔断附近敌据点,大队带领民兵实施破袭铁路,割取电线,以破坏敌人交通道路,夺取资料为我所用。

    “今晚大队带领民兵又下到同蒲沿线收割电线万余斤。回驻地后,即派一个班,将日前所存之线一并护送到分区去,以修复我根据地被敌破坏的通讯线路。”1943年11月23日,杜甫在日记中记述了这次偷袭战的战果。

    兴光村袭击日伪抢粮队、处决邓庄日伪便衣队长王殿侯、新民村截击阎军运输大队、奇袭国民兵团南凹驻军和三打周家庄……这些都是曲襄县抗日游击大队抗日的奇袭战例,对日伪和阎顽以很大的打击和震慑。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襄陵游击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946年4月,曲襄县撤消,恢复襄陵县建制并在襄东重建一支人民武装――襄陵县保安大队。经上级批准,原曲、襄汾游击大队孙金仓、张铁钧、周兆荣等12人返回,成为保安大队的建队骨干。

    1947年9月,根据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的决定,以襄陵保安大队为骨干和基础,同县武工队、公安队和新参军的老区民兵及翻身农民组建了襄陵独立团,指战员1000余人,在塔儿山区的安李村召开了隆重的成立大会,姚登山任团长兼政委,10月,襄陵独立团奉命改编为太岳二分区45团,这就是“雷锋团”的前身。

    这支部队组建后,即踏上了艰苦卓绝的战斗道路。在姚登山同志的带领下,先后参加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等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建立了赫赫战功。

    1949年4月,45团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二军一八五师554团。1952年3月,554团经中央军委批准改编为工程兵10团,划为沈阳军区工程兵部,开赴辽东半岛(高建录 段小婷


     

责任编辑:柏东丽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