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张鹏 陈沛)由“漫灌”到“滴灌”,由“输血”到“造血”,近年来,蒲县创新扶贫机制,建档立卡实施精准扶贫,围绕县上主导产业,连片开发,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和千村万人就业培训计划,扶贫模式由单一走向多元,为扶贫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片区扶贫连片开发。如何打好扶贫攻坚战斗?该县从当地马铃薯、核桃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入手,制订“两个十万亩”发展规划,通过片区扶贫连片开发,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good!”不久前,一位来自亚洲国家城乡协调发展与减贫官员研修班的学员在参观该县马铃薯产业扶贫项目后竖起了大拇指。蒲县马铃薯产业扶贫项目区位于蒲县县西,涉及蒲城镇、薛关镇、山中乡、古县乡、红道乡5个乡镇、35个行政村,涉及农户5314户,农民20439人。涉及贫困村委22个,贫困户数3032户,贫困人口12676人。该项目总投资4000多万元,主要包括现代马铃薯高新技术示范园区,5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千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基地、马铃薯合作社和龙头加工企业扶持以及薯农种植管理技术培训五大部分,涵盖种薯培育、高产技术示范、大田种植、专业合作组织培养、产品深加工、产品存储等各个方面,形成了“马铃薯种薯生产——马铃薯大田种植——马铃薯深加工——马铃薯及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曾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按10万亩马铃薯基地计算,仅种薯成本一项一年就能为全县薯农节省上千万元。
建档立卡精准扶贫。迈入2014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工作徐徐展开。5月20日,全县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动员大会召开;6月6日,县、乡、村三级300余人参会全县建档立卡工作培训;6月中下旬,乡、村两级先后召开了宣传、动员、培训会议落实政策,发放《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宣传资料》4万余份;7月上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工作于正式开始。历时两个月,共计识别贫困人口26899人,识别出贫困村27个……“光建了档案,下来还管不管我们?”曾有贫困户发出这样的疑问。该县很快作出了解答。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该县组织“千人百村惠万家”工作团、工作队,联合相关部门瞄准扶贫对象,落实帮扶措施,按照专项扶贫措施与建档立卡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的要求,分析扶贫对象致贫原因,落实帮扶单位。为了切实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该县逐村逐户制订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采取项目直补、产业覆盖、就业培训和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使扶贫对象得到直接有效的扶持。同时,加强扶贫统计监测工作,跟踪监测到村到户扶贫措施及实施效果。按照农户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精准扶贫提供真实依据。
因地制宜找准脱贫路。乔家湾乡张河川村地处蒲县东北,离县城有近40分钟车程,2010年前耕地面积仅有580亩,78户304口人,人均占有耕地1.6亩,以种植玉米为主,人均年收入仅为1329.92元,“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多种不能,少种不行”人地矛盾较为突出。针对该村发展能力不足的实际,当地政府因地制宜,依托百企千村扶贫开发工程,扶持河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行“公司+专业合作+农户”模式,以土地集中流转为路径,建设12个家庭农场,每年产出的玉米由河川农业开发公司饲料工厂全部收购,生产的饲料除用于销售外,还可用于肉牛养殖项目,形成了全循环的产业链条。截至目前,张河川村已流转平整土地1400余亩,先后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千头育肥牛养殖基地、养羊基地、20万吨饲料加工厂、300吨小杂粮石磨面粉厂,当地村民不仅可从土地流转中得到租金,还能进入合作社当工人、领工资,甚至年终分红,人均年收入已突破8000元,大大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以前日子不好过,现在过上好日子!”村民赵红英如是说。
这仅仅是该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扶贫的一个缩影。从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到深入推进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再到千村万人就业培训计划、教育扶贫等,未来让人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