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十三五”时期,蒲县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和重中之重的战略任务,把脱贫摘帽作为“底线目标”和“头号民生”,紧紧扭住城乡建设这个“牛鼻子”,全力攻坚、全面推进,在补齐短板中加快发展。
推进产业转型攻坚。坚持“优化存量、提质增效”的基本思路,继续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抢抓蒲县作为全市7大煤炭基地之一的机遇,按照革命兴煤“六型转变”要求,把工作重心由产量扩张转向增强煤炭产业内生动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走资源转化、综合利用、循环发展之路,加快煤炭就地转化,引导煤炭企业利用“互联网+煤炭”等新业态,拓展煤炭销路,提高市场份额。今年原煤产量达到1400万吨以上,煤炭洗选率达95%以上。坚持“扩张规模、加速集聚”的基本思路,加快非煤产业发展步伐。抢抓全省大力发展铝工业的历史机遇,加快铝矾土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实施好煤电铝一体化项目,今年完成一期建设工程;提升华正煤机技术水平,打造全市最大的综合采煤机部件制造企业;改造升级铸造产业,鼓励赢晟园、鑫永鑫等铸造公司与知名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引进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推动铸造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盘活龙祥干法水泥产能,推进日产45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的建设与投产;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科技、酿酒等新兴产业,推进大唐豹子梁、远景能源风力发电和江苏润晶、浙江正泰能源光伏发电等项目,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增量增效、升级发展”的基本思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持之以恒推进“两个十万亩”提质增效,到2020年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实现宜栽植区全覆盖,其中挂果10万亩,年可生产优质核桃2000万公斤,建成全市最大的优质核桃基地;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种薯繁育面积1万亩,成为晋南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积极稳妥实施购树种植,加快优质肉牛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建成全省优质肉牛标准化示范基地;大力扶持苹果、小杂粮、中药材、大棚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正茂核桃、昕源薯业、实美食品等“农字号”龙头企业,打响“蒲县核桃”、“蒲县马铃薯”、“蒲县肉牛”等地方特色品牌。同时,全面推进金融振兴、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发展“三个突破”,积极打造发展新优势。金融振兴方面,加快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组建蒲县农村商业银行,稳步发展新型金融业态,打造临汾西山金融服务中心,力争企业登陆“新三板”融资取得突破;科技创新方面,积极培育创新平台,加快高端创新型人才、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引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和专利战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增长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放宽市场准入,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年新增100个中小微企业。
推进脱贫摘帽攻坚。按照新的贫困标准,蒲县还有25个贫困村、1.67万贫困人口,占到全县农业人口的20%,脱贫摘帽任务紧迫艰巨。该县坚持治标与治本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扎实开展好建档立卡“回头看”,打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兜底扶贫组合拳,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提前两年脱贫摘帽。今年,推行企业对口帮扶,建立一个贫困村由一个企业定点帮扶的机制,一一落实目标、任务、时限、措施;持续开展“千人百村惠万家”干部结对帮扶活动,做到真驻村、真结对、真帮扶,确保年内6000贫困人口脱贫、9个贫困村摘帽。
推进城乡建设攻坚。按照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五个统筹”要求,围绕“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目标,统筹推进大县城、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加强基础设施配套,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一体。按照“东进西拓、南控北优”的思路,统筹做好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完成昌平区、锦绣区、迎宾区、嘉运区棚户区改造,打造“现代时尚、宜居宜业”的新县城。到2020年,县城规划区和建成区分别达到13.8平方公里和7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达到5.5万人,全县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和45%。当前,集中力量抓好锦绣小区二期、鹿城山水小区二期、昌平东大街小区、新闻中心大楼等19项城建重点工程,按照“冬季行动”部署,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全速推进。下大力气推进“大交通”建设,扎实做好郑银高铁、洪大高速、临大路县城段改造、罗克线改造等建设工作,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实现县内半小时通达,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380公里,路网密度达到92公里/平方公里。今年,霍永高速连接线完成路基,井山线改造全面完成,岔堡线改造全面启动。加快实施西气东输蒲县段改线和天然气配套工程,全面铺开城乡4G网络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以PPP等模式参与城乡建设,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张鹏)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