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再吹脱贫攻坚进军号

2017-05-12 08:54: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综合施策 精准发力

蒲县再吹脱贫攻坚进军号

  临汾新闻网讯 为确保三年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五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今年以来,蒲县薛关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精准发力,锁定全镇两个贫困村、178户贫困户、503人,针对困难群众、迫切问题,再吹脱贫攻坚进军号。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该镇六力齐发,产业“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特色产业开富路。该镇积极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养牛、养猪、构树、白杞柳、核桃、马铃薯、中药材、蔬菜大棚、油用牡丹等种养殖项目增加收入。与天津宝迪集团合作,建设3个—5个生猪放养基地,常家湾村已成立昕水湾养殖有限公司,并与宝迪集团签订协议,3个1000平方米的育肥猪养殖基地已全面开工建设,投产后可解决47户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5月5日,宝迪首批千头后备能繁母猪入蒲投放仪式在该镇举行。依托茂洲牛业公司,改造新建3个—5个标准化规模养牛基地;构树基地建设落实种植面积505亩,已全部到户到地块;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800亩左右;连翘栽植面积达到500亩;油用牡丹推广种植面积500亩;白杞柳试种面积50亩。天泉村光伏发电项目已开始运行,截至目前发电1400多度,实现集体收入1000余元,常家湾和刁坪两个光伏发电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即将竣工投用。

  转移就业增收入。该镇一方面鼓励当地的农业加工企业、专业种植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吸纳贫困户从事常年打工或季节性打工;另一方面,鼓励贫困户外出打工创业,获取工资性收入。目前,全镇60%以上的贫困户共计998人在本地和外地从事劳务打工,年打工收入均在2万元—3万元左右,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已经成为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

  教育扶贫助圆梦。该镇对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去年高考被录取、就读二本B类以上本科院校的9名大学生申请教育扶贫5000元的资助,并帮助其提供贫困证明、申请贷款。对于贫困户中就读中职院校的学生,帮助其申请“雨露计划”,今年共计14人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补助。

  生态补偿促脱贫。积极对接省市关于退耕还林的最新政策,保障贫困户收入只增不减,全镇共有22户贫困户享受到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补贴,90余户贫困户参与植树造林;积极筹建脱贫攻坚造林合作社,使更多贫困户在参与造林中增加收入;招录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担任护林员。

  易地搬迁惠农家。修订完善了《薛关镇“十三五”易地搬迁方案》,建立健全了所有搬迁户信息档案,制定了易地搬迁验收办法,启动了2016年度易地搬迁户验收工作。目前,集中安置点主体已经完工,分散安置有5户贫困户16人还没有完成外,其他的都已经购买房子或者完成修建。

  社会保障暖人心。加强脱贫攻坚和农村低保制度衔接,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政策兜底脱贫;积极承接上级有关医疗救助、受灾救助的保障制度,有效遏制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加强社会保障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形成政府兜底扶贫的合力。

  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该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组,构建了“第一书记”蹲点指导、县级领导包扶指导、县级单位结对包扶、企业结对帮扶、社会组织定点帮扶、镇村干部直接包扶的“六位一体”帮扶机制,形成了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大扶贫”格局。

  目前,全镇共有14个县级单位、3家企业、200多名各级干部支持参与该镇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到人,分工明确,达到精准帮扶全覆盖。其中,县级包联领导、县直包扶单位、包带企业、驻村“第一书记”“四支力量”,认真落实“三包五到”精准帮扶责任制要求,持续深入各村走访帮扶,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支部阵地建设、解决安全饮水困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帮扶成效。

  常家湾村在县级包联领导的协调下,分别赴太原阳曲、山东临沂考察了宝迪养猪和白杞柳种植、编织,结合村情实际制定了养殖、种植发展规划;帮扶单位农林委对贫困户种植玉米所需化肥给予每袋30元补贴,对构树种植每亩给予200元补助。乔子滩村委帮扶单位县医院今年以来共对49人进行医疗救助、精准扶贫,并为两名大学毕业生解决了就业难问题;布珠村委帮扶单位邮政银行深入贫困户家中,送去春播化肥物资;天泉村委帮扶单位国有林场今年共出资两万元,支持村委实施光伏发电项目;蒲县文化局出资5000元积极修葺劝学村党支部,帮助出资规划发展连翘种植200亩;蒲县县委办帮助井沟村纳入了农林委规划区域,规划300亩连翘集中种植区;金融部门共发放80户“富民贷”、8户“强民贷”贴息贷款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张鹏 贾琳)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