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薛关村:有一位让百姓心服口服的书记

2017-07-21 09:31: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青春在田野上闪光

——记蒲县薛关镇薛关村“第一书记”李宇飞

  临汾新闻网讯 在巍峨的吕梁山南麓、昕水河畔的蒲县薛关镇薛关村,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年轻人,无论在朔风寒冷的严冬,还是赤日炎炎的酷夏,他总是走村串户,到处奔波着……

  他就是蒲县县委组织部派遣到薛关村的“第一书记”李宇飞。

  抓本职 一心扑在党建上

  2015年8月17日,在该县委组织部的派遣下,李宇飞开始担任薛关镇薛关村“第一书记”。

  “农村是锤炼人的最好熔炉,也是施展我们才华的好地方。”这是李宇飞的口头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上任伊始,年仅24岁的李宇飞首先与该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反翠促膝谈心,了解党建工作情况。随后,在村“两委”的引导下,他先后深入到村里与广大党员座谈交心,听取党员们对当前农村发展的看法与建议,并鼓励广大党员积极主动为社会发展、脱贫致富、推进经济发展出力献策,从而达到了摸底子、订方案、订制计划的目的,进一步发挥广大党员带头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同时,他积极组织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坚持在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提高党员的党性意识。在国旗下,党员干部们对上周的工作作简要汇报,并制订本周工作计划,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为了方便党员们的工作与学习,李宇飞根据实际情况,将该村80名党员分成了3个党小组,并选出了各组小组长进行统一管理。他还将该村党支部80名党员信息进行梳理归档、明细分类,让党员的入党时间、转正日期等信息一目了然,从而做到有据可查、各项手续齐全。

  抓项目 转变角色定位子

  “干好农村工作,首要是染好农民底色。‘第一书记’自己要牢记‘四个作用’。”这是李宇飞的诺言。

  上任第一天,他就走访“两委”成员,用近两个月时间详细了解了65户贫困户的家庭现状和致贫原因,让镇领导包联到村、村干部包联到户、党员包联到人。

  他经常戴上草帽、扛起锄头,和村民一起干、一起吃、一起住,与村民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从一个“外来户”真正变成了一个“村里人”。

  驻村以来,为了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李宇飞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为村民争取项目,协调扶贫资金,投资30万元建设饮水工程,使90户居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与城燃公司沟通协调,启动涉及500户村民的天然气入户工程;为25户贫困户协调解决就业问题;投资40余万元,新建篮球场,配备健身器材,满足村民需求;发展羊肚菌和中药材白芓。去年10月,投资31万余元,从外地引进先进技术与品种,示范种植羊肚菌,今年5月份收获了150余公斤,每公斤148元,仅此一项增收两万余元。今年,他还计划再种植3~5个大棚,推进村里的产业发展。目前,薛关村在李宇飞与村“两委”的带领下,已建蔬菜、瓜果大棚200座,为该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抓观念 换思路促农增收

  “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使命,把村民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带领村民不断发展产业,使他们早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这是李宇飞的座右铭。

  为了使广大村民尽快富起来,他积极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尧都区、襄汾县等地考察学习,召开各类培训会、动员会20余次,与村民一起“算致富账”,坚定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

  结合本地的地理环境和大棚设施,他计划协调单位资金,免费为大棚农户安装互联网,开启“互联网+蔬菜+水果类”的网络营销模式,推动经济发展。下一步,将为全村免费安装互联网。同时,帮助贫困户签订劳务协议,提供在大棚、构树基地和天蓬宝地养猪合作社的工作机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他还组织9名“两委”班子成员为贫困户捐款献爱心,为残疾村民申请拐杖和轮椅,真正把党的温暖送到了贫困户家中。

  在建党96周年之际,李宇飞联系县城理发店,免费为贫困户理发23人次,为敬老院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洗涮衣服与被褥。老人们高兴地说:“李书记真是个好小伙儿,对待我们就像对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尽心尽力。在他的帮扶下,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甄玉祥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