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县北董乡裴南庄的路惠民,经营土地42亩、以种植时令蔬菜为主,年收入32万余元;里村镇里村张云祥,种植22亩红提葡萄,亩收入1万元到1.2万元,年收入25万元;杨谈乡石桥堡村的蓝双腊,经营土地66亩,兼营养猪和农业机械,年收入60余万元;史村镇郇村的范振杰,通过土地经营流转,现经营土地800余亩,年收入100万元以上……2012年农业部在全国确定100个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曲沃县作为试点县之一,从2012年至今,进行了3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3年来,曲沃县立足县情,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以提高职业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资格评定和管理为手段,以政策扶持为动力,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改革,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全面规划 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曲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开展了深入的调查摸底,由县农委牵头,组织农业、畜牧、林业、农机、经管等技术学校等单位和乡镇农技人员共56人,分成7个组。全县7个乡镇每乡镇1个组8人,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通过调查,全县38万亩耕地,形成了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产业、“苹果+葡萄”为主的水果产业、“设施蔬菜+特色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和以牛羊猪鸡为主的养殖产业四大优势产业。
在认真搞好调查的基础上,曲沃县制订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规划。全县38万亩耕地,按200亩到500亩经营规模需培育1000位种植业职业农民、培育300户养殖职业农民。根据职业农民的条件和标准,遴选了1300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
多措并举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该县为了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发展,制订了《曲沃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出台了曲沃县新型职业农民标准、培训机构认定管理办法、培训培育大纲等文件,推出新型职业农民遴选标准和办法。
同时该县严格按照五个条件:具备法人资质、有专业教师队伍、有培训设施和条件、有完备的培训制度、有一定的培训经验。符合条件的部门和单位向县领导组提出申请,经审核合格后由县农委发给培训资质证书。培训采取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育相结合,短期培训结合农时季节以农业技术培训为主,长期培育以提高素质和能力为主,重在“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上下功夫,培育农业经营型职业农民。
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和管理先由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由培训机构出具《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证书》。经培训合格的农民,由本人自愿向县职业农民认证管理中心提出职业农民资格认定书面申请。县认证管理中心组织专家每年7月和11月进行两次“资格认定考核”。考核合格者发给《曲沃县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为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该县出台的扶持、奖励办法共14条,鼓励支持土地等生产要素向职业农民流转,加大对职业农民配套项目支持扶持力度,优先农业科技支持帮扶,金融、税务、保险向职业农民倾斜等。
健全机制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为了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该县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日常工作,落实、督促、检查、保障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在培育方法上,该县确定了4种类型:生产经营型——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专业技能型——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社会服务型——信息员、经纪人、农机手、防疫员、植保防治员、农药肥料经销员、农技推广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人员;创业带动型——农科大学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复转军人等。
培训分3个档次,初级:年龄50岁左右,初中文化,农业收入10万元左右,培训时限一年,以农业技能培训为主;中级:年龄45岁左右,高中或农业专科文化,农业收入在20万元到50万元,培训时限两年,素质培育+技能培训;高级:年龄30岁左右,有农科大专以上,经营规模大,年收入50万元以上,对产业具有引领带头作用,培育时限3年,培育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农业经营管理型职业农民。
培训培育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农闲办班和农忙指导相结合,实行弹性时间培训,按实际参加培训时间记学分,以实际能力作为考核标准。阳光工程培训和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训时间可记入培训学分。
3年来,参加初级培训的职业农民1300人,参加中级职业标准的400人,参加高级培训的200人。2013年,在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培训的农民计入了高级职业农民培训的学分。
曲沃县自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以来,农村劳动力更加优化,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中青年职业农民越来越多。2012年该县农民人均收入8909元,比上年增加1309元;2013年该县农民均收入10138元比上年人均增加1229元。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经营的主力军。 记者 范韶华 王婧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