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心怀……”这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我的姥姥芦仲萍就像电影中的潘冬子一样,从小聪明伶俐,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久经战火洗礼,并屡立战功,退休后,她乐善助人、无私奉献,深受乡邻敬重。
铿锵玫瑰,绽放如火战场
姥姥六七岁时,就给地下情报站站岗、放哨(太姥爷是地下情报站交通员,地下情报站有时就在太姥爷家接头或开会),太姥爷让姥姥和几个小女孩在大门外玩耍,并说:如果有生人来你就快速往家里跑;如果生人已经到了面前,来不及往家跑,你就假装和同伴打架,并大声哭,这样我们就知道外面的情况了,好从后门走。”就这样情报站多次化险为夷,没有被敌人破坏,尤其是解放临汾时,这样的情况曾发生多次。
1948年,也就是临汾解放那一年,姥姥只有12岁,得到了太姥爷的允许,和同村的两个小女孩(冯来兰十三岁,冯建民十一岁)一起参加了西北一野战斗剧社少年艺术队,从此,开始了激情燃烧的军旅生涯。期间,她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各种战斗,立过三等功,还获得过一枚解放西北纪念章。
血雨腥风的战斗岁月,给姥姥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也让她收获了如海般深的战友情。当年,为了躲避敌军的飞机袭击,姥姥所在的部队总是白天休息,晚上行军。
有一次,姥姥随部队行军至兰州天水地界,突然与马宏魁的骑兵遭遇,敌军武器先进,而姥姥所在的战斗剧社除了三位团领导是成年人外,其余人最大的17岁,最小的9岁,姥姥当时只有13岁,战斗力非常弱,但仍然勇敢地拿起武器,同敌军展开殊死战斗,最终他们成功地击退了敌军的袭击。虽然80人的战斗剧社,只剩下40人,但也正是这一仗,让年幼的姥姥第一次直面战争的残酷,也进一步坚定了她战斗到底的决心。
如今,在临汾,还有6名和姥姥当年一起经风沐雨,共同战斗过的战友,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也已经80岁了,每年只要他们当中有人过生日,大家就会聚在一起共同庆祝,聊天叙旧。
姥姥参军后,随部队一路行军打仗解放了西安、兰州,最后驻扎在青海西宁。1952年,姥姥因为聪明好学,有识字基础,被抽调当了一名文化教员,当时她的学员,上至司令员,下到通讯员、理发员、炊事员。
为了教好学员,姥姥不但在教室里认真上课,课余时间,她还深入基层,一边帮学员干活,一边教他们识字。而那时,她才18岁,大家都亲切地称她“尕教员”。也就在那年,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姥姥立了三等功。
1951年,部队统一着装穿列宁衣,女兵都穿裙子,青海气候特别冷,这一年姥姥和许多女兵都得了严重的关节炎。在医生的建议下,1954年,姥姥依依不舍地离开部队,转业回到家乡。转业后,她先在洪洞文化馆和团县委工作,后调任临汾地委工会上班,一直到离休。
排忧解难,不忘最初信仰
在我的印象中,姥姥做事认真,是一个品德高尚、乐于奉献的人。姥姥常常给我们讲关于太姥爷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故事,希望我们能像太姥爷一样朴实善良。姥姥说:父亲那朴实无华的品格和坚守理想的信念,是我一生拥有的宝贵财富,我要向父亲那样,不忘初心,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姥姥的一生都在奉献自己、帮助他人。
我的妈妈是姥姥的养女,12岁时,她的父亲病故了,妈妈姐弟四人加上亲姥姥五口人生活困难,这时姥姥收养了妈妈,并供她上学,后来又安排了工作,让他们全家人渡过了难关。
那时候,姥姥和姥爷两人工资加起来还不足80元,却养活着13口人(上有四个老人,下有四个儿女,中间五个弟妹)。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姥姥还为她得病的婶婶垫付了住院费。
姥姥的堂哥得了肿瘤,儿子已经20岁,当时村里同岁的人早已结婚生子,他无力帮助儿子完婚,是姥姥向朋友借钱帮助他儿子完婚,半月后她堂哥去世。这件事在甘亭被传为佳话。
听说有一对残疾人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却无钱上学。姥姥知道后,拿出了2000元。得知这个残疾人还有六个姐弟,姥姥又动员他们都资助点,这才使这个孩子顺利去大学报到,圆了大学梦。
姥姥对我还特别关心爱护,在我两岁时就给我投了人身保险,每年春节和我生日都给红包。
“巾帼不让须眉”是姥姥一生的真实写照。参军打仗,她勇往直前,毫不畏惧;乐善助人,她把自己的一片爱心、真情洒满了故乡大地。我爱姥姥,她用最朴实的行动,教会我坚强,带给我勇敢。(行潇然)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