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惊蛰

2017-03-04 10:22:5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惊蛰

乔忠延

  在二十四节气里,惊蛰这名称最富诗意。

  惊蛰,是紧随在雨水后面的一个节气。雨水是节气中性情温存的代表,从不虚张声势,从不威严厉势,反而温文尔雅,即使飘洒水珠也悄无声息。所以,诗人杜甫描绘出的形象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别看此时的雨水细无声,却能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在细无声里,一枝红杏出墙来;在细无声里,百般红紫斗芳菲。

  到了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时候,温润的气候增加了热度,流动的风云增加了速度。雨水后的这个节气该称雷电,若是套用立春的模式该称鸣雷,若是借用民间通俗的说法该是响雷。

  惊蛰,“蛰”是何意?蛰,藏也。蛰伏、蛰地,都是潜藏在地下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原来震惊的是冬眠于地下的虫豸。这震惊不是震惊天下、不是震惊地上,而是震惊地下,何等深沉,何等不凡。

  惊蛰的诗意就在这里。

  冬眠在地下的虫豸要出头露面有一个先决条件,首先土壤必须解冻松软,否则,只能继续窝圈下面难能动弹。去年入冬以来,严寒不只把河流冻成冰川,也把大地冻成冰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解冻三尺也非一日之暖,自立春至雨水,天天转暖,时时转暖,暖流温热着大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冰冻的大地何为不是如此?冰原,要开了!暮然,长空炸响雷霆,大雨倾盆而下,河水激剧暴涨,浪滚波卷,急急湍湍奔向前方。古人云:二月二,龙抬头。诗人诵: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

  农人谓:惊蛰不耕田,不过三五天。青蛙是最为守责的报时官,泥土稍一松软,憋闷了一个冬季的青蛙,活力顿添,禁不住使劲拱出地面。随即迎着鲜亮的阳光放声高歌:咕咕呱呱,呱呱咕咕……青蛙不过是唱响再见艳阳蓝天的激动心声,黄牛听见的却是进军鼓、冲锋号。

  窝圈一冬天,浑身憋攒的闷气早该释放了,走进广阔的田野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奋蹄拉犁,奋蹄耕种,不用扬鞭自奋蹄!早在宋朝的张元干激动地走笔: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早在唐代的韦应物高兴地收录:一雷惊蛰始,耕种从此起。

 

     

责任编辑:席沛钊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