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小沧浪:承载了临汾几代人的记忆

梁希民

2017-06-02 15:16: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前几天,骑自行车去位于临汾市区东大街的小沧浪澡堂洗澡,却被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告知:停半年了,不让烧锅炉。”开了70多年的小沧浪澡堂就这么拉倒了么?

  听老人们说,这是临汾最早的澡堂子,是日本人大概在1943年开的。小沧浪的名字好像取自于《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记得苏州的铁公祠里面好像有个“小沧浪亭”。日本人是不是从那里学习借鉴的呢?

  

  我怅若有失地环顾了一下熟悉的小院。大约已经有三十多年的陈旧二层楼房,已经出租成了小餐馆、照相馆、周易起名馆、快递公司、贸易公司等等。大厅的门洞上还保留着残缺不全的琉璃瓦雕饰。一对看着似乎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一米高低的石狮子,守着那布满灰尘的已经有了裂缝的茶色玻璃门。坑坑洼洼的地面,斑斑驳驳的墙皮,大大小小的房间,和那虽然闻不到但能够感觉到的澡堂子下水道特有的轻微的味道。

      我感慨不已,像是一个老朋友的突然离去。推着自行车出来,脑中浮现起了一幕幕的往事。

  这么多年每到春节前夕,我总要来这里洗一次澡。并不是这里的条件特别好,而是它特有的环境能够把我的年味大大地增强一下。几十个床大通铺的更衣室、十几平方米热气腾腾的用蒸汽加热的大池子、宽宽的池子边,高高的屋顶,昏暗的灯光,池子里的老人小孩们,偶尔从屋顶上滴下来落在脊背上凉凉的水滴,都是年味的特殊记忆。

  大约两三岁开始,父亲就带着我开始在这里洗澡。那时候整个城里只有两三个澡堂。加上临钢、电厂、铁路、师院的浴池,一共不过五、六个。十来万人的临汾城里,每个人每年洗两次三澡的话,每个澡堂子要接待多少人次啊!农村的老百姓也赶在过年的时候进城洗澡,所以洗澡非常紧张。过年前大家见面时互相会问:“洗了么?”

  一直到三十来岁,洗澡基本是在这里。三十到四十岁的阶段来这里洗澡不多,那时候市里的澡堂多了起来,家里也买了个太阳能热水器。四十岁以后,每年的春节前都会来这里洗一次。不为别的,就为了感受那越来越淡的“年”味,像是对一个老故事的回忆。到小沧浪洗澡、到东风、星光理发店理发,似乎与打扫家、贴春联、买窗花、搭油锅、蒸馒头、排队买供应的东西,是春节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些年人们不怎么买窗花搭油锅蒸枣糕馒头了,更没有排队购物一说。到小沧浪洗澡于是更多地成了一个过年的象征,一个心理的安慰。

  去年的春节前,我又一次来到小沧浪。票仍然是8块,搓澡5块。售票的窗口里还摆着香烟、打火机、方便面之类的小东西。更衣室的铺上,有两三个六七十岁的老人盖着毛巾被半躺着聊天抽烟。浴室里雾气腾腾,灯光幽暗,池子里已经有四五个人。一个搓澡的在忙乎搓背。一个七十来岁的老头,头发花白,泡在池子里闭目养神,水漫到了脖子。另一个五、六十的人坐在池边,也在抽烟。大家都闷不吭声,只能听见不时撩水的声音。

  人们常说失去的东西才会感到宝贵。年年去小沧浪洗澡都会觉得破破烂烂,还抱怨他们也不好好装修一下。去年竟是最后一次。虽然说新陈代谢是个必然,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期限,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被新的东西代替,但是,一个在临汾存在了七十多年、差不多是唯一的解放前至今的“老店”,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烟消云散,让人感到惋惜与不舍。新的事物可以寄托人们的无限希望,旧的事物则凝聚了人们太多的情感与回忆。

  新旧事物的交替,构成了历史传承的生生不息。

  别了,小沧浪。


     

责任编辑:王伟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