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当馨香以祝

牧 轩

2018-03-07 11:23: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承蒙抬爱,今年正月初五,受邀参加杜伯雄老师从教54周年暨80华诞寿庆。这是他的学生们自发组织的庆祝活动。杜老师学问那么好,做人那么朴实,仿佛今之古人,有一股高士雅气,不愧为临汾文化教育战线上的硕儒名宿。那天,宾朋满座,高足咸集。同仁雅士,喜聚一堂。把盏话新,执手叙旧,令人难忘。我想,这样德高望重的前辈,当馨香以祝。

  杜老师是地道的上海人,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临汾三中,埋头扎根于这块黄土地,投身于临汾的教育事业。风雨人生,匆匆寒暑,他很少去伤春悲秋,而是竭尽全力教书育人。他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其影响何止于一代人、一所学校,已然渗透到三晋教坛。他是教育的活教材、好样板,是灵魂高尚的老教师。他永葆初心,始终敬畏着自己的职业,深爱着自己的学生。临汾三中高51班学生樊宇红说:“我们的人生幸运地遇到了杜老师。虽然我们离校已30多年,但是,老师的言传身教,爱生如子,对我们的精心培养和教育,如甘露清泉,在我们心中永远流淌。”其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可鉴!

  杜老师在《八十岁生日致辞》中深情地说:“临汾,应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1964年我大学毕业来到临汾,半个多世纪,弹指一挥,这里源远流长的唐尧文化熏陶了我,淳朴敦厚的古都民风滋养了我。现在,我已经80岁了,每当咀嚼人生,品味生活,回忆过去的酸甜苦辣时,总有许多熟悉的面孔和身影浮现在我眼前。那些亲切的话语、善良的面容和无私的帮助,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温暖和感怀。我的一生总结起来非常简单,那就是:我在中学教师这个岗位上,从事了一辈子的教书育人工作。在教学中,我努力把‘北大精神’传承给我的学生。如今桃李芬芳,令我欣慰。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我用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实现了当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干一辈子’的诺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像一条静穆的大河,不管夹岸的青山,平远的田畴,嵯峨的城廓,只是不舍昼夜,向前汤汤流去。

  临汾三中副校长王纯林在贺辞中说:“我走上工作岗位后,非常有幸和杜老师一起工作,聆听他的教诲,欣赏他精彩的课堂,领略大师的风采。走近杜老师,你会被他睿智的谈吐所吸引,会被他深厚的语文功底所倾倒,会被他精湛的教学艺术所折服,会被他对教育的一腔挚爱所感动。‘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感谢有您,把三中的精神薪火相传。”是的,杜老师是纯净的学者,更是真正的智者,无畏的仁者。他心中的书香和墨香,时常让人领略到书里千山和书外万壑。我不是杜老师的学生,但可以称是门生。杜老师对我这个门生厚爱有加,曾送我《婉约词》《幽梦影》《浮生六记》等书籍,勉励我多看书多背诵。嘱我写文章要遵循“字斟句酌,惜字如金,行云流水”这12字格言。笔下文字要像水中的雨花石那么净素,叙事绘人以传神韵。我牢记心中。这些年也一直在潜心学习锤字炼句的本领。人贵饱学,文贵简练。文章要想写得清丽、古朴、灵动、典雅,必须“读书心细丝抽茧,炼句功深而补天”。

  杜老师为人处世,恂恂自守,低调,安静,温煦,有傲骨,亦淡泊。跟他往还,几乎没有诗书以外之谈。让我感到,读书学习永远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从他的神情里能感受到,他安于自己的年代,举手投足都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教养。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总是飘着很浓的书卷气。我不知道,要沉潜蕴藉多少年,才能达到那样的学养。我好羡慕那一代鸿儒,那么飘逸的学问,令人高山仰止。

  参加杜老师八十华诞寿庆,文人名士咸集一堂,献辞献墨,祝寿词逸趣横飞,真是满庭缥缃,让我长了见识。这里抄录临汾三中原党委书记许俊梁《贺杜伯雄先生八秩荣庆》诗一首:“浦水入汾滋味浓,沪烛照晋杏坛明。胸怀一课天般大,情系群雏火样红。兼爱冰心长化雨,杖朝隽语复春风。厚德更享期颐乐,寿酒千杯敬杜公。”供读者品鉴。同时更期待新时代教坛涌现出更多的杜老师们!


     

责任编辑:姚建

上一篇: 【诗歌】年的味道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