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开启文学创作之门的汇款单

2018-03-10 09:12:4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开启文学创作之门的汇款单

王友明

  从事新闻与文学创作近半个世纪,收到的汇款单不计其数,均已成为过眼云烟。唯独从北京寄来的那张50元汇款单,深深地铭刻在心里,难以忘记。

  那是1983年3月28日,全国林业好新闻评选委员会,给我寄来一张汇款单,汇款金额50元,附言处写着“好新闻二等奖奖金”。捧着汇款单,我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事情是这样的: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担任部队新闻报道员的我,反复学习了《决议》,领悟到了精神实质,预料到,第二年植树节前,新闻媒体肯定会搞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来推动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

  说来也怪,这一年的春天,好像是理解人的心情似的,降临得比较早。刚有一丝春意,气候马上就变暖了。官兵们积极响应号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活动。

  当时,我们部队军营绿化搞得非常好,到处绿树成荫,先后被某分部授予“园林式营院”,被北京军区授予“绿化先进单位”,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植树造林模范单位”。

  望着官兵们用心血和汗水雕塑的军营,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美景,见诸报端。

  繁忙的植树造林之余,我就在军营内转悠,把树木的品种、数量、布局和生长态势等情况做了详细记录。尔后,又深入到官兵们中间,了解有关典型事例,以及对义务植树活动的感想和认识。同时,还采访了部队的元老,听他们讲述部队移防初期军营绿化的故事。

  第一手材料掌握了不少,仅采访记录就有7000多字。谁知,刚刚写了个开头,年近古稀的母亲,便病重住进了医院。母亲躺在病床上,不断地发出痛苦的呻吟声,我揪心般疼痛。可为了把握稿件的时效性,我含着泪水,在病床前放了一个小方凳,边陪床,边写作。母亲见我如此忙碌,怕打扰我,强忍着病痛,再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摸着母亲满是汗珠的额头,流着眼泪说:“娘,您如果疼,就喊出来吧,千万别憋着。”母亲勉强挤出一丝微笑,说:“儿啊,你快忙吧,我没有事。”我整整一天一夜没有合眼,饿了,啃几口凉馒头;渴了,喝几口白开水。第二天早晨,终于写完稿件。母亲见我双眼布满血丝,一身倦意,心疼地哭着说:“我的儿,你真不容易啊!这些年,你得吃多少苦哇?”我轻轻地为母亲擦了擦眼睛,流着眼泪说:“娘,别担心,儿子已经习惯了。”

  陪着母亲吃完早饭,我就步行去邮局寄稿件,去《临汾日报》送稿件。真的没有想到,这篇文章很快就见报了。《临汾日报》以《浓荫蔽日风景美》为题率先刊登,山西人民广播电台以《驻晋某部义务植树成绩显著》为题,在“新闻半小时”栏目播出,《山西日报》以《军营似园林》为题刊登。官兵们争相传阅着报纸,收听着广播,好一阵欢呼雀跃。

  令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1982年3月12日,《解放军报》以《绿化祖国装点山河》为题,加着“编者按”,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这篇文章。手捧着在《解放军报》发表的这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第一篇,我不由自主地流下了两行既感激又兴奋的泪水。我精心地把文章剪下来,贴在了稿件剪贴本上。后来,这篇文章,连同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植树造林模范单位”奖状,一并被北京军区博物馆收藏。

  时隔一年,又是3月12日,这篇文章,在由国家林业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社、中国农民报社等8家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林业好新闻”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据评选委员会讲,在全国范围内评选林业好新闻,是建国三十多年来的第一次。就是这第一次,让我给赶上了,觉得特别幸运。我在心里说,3月份,是我的幸运月份。我的生日是3月份,第一次上大报、第一次获全国奖项、第一次收到这么大数额的汇款单,都是在3月份。我把幸运的3月份,深深地镌刻在生命里。

  有人说,幸运只会给有准备的人。说心里话,这篇文章,的确是做到了有准备。从思考到采访,从写作到脱稿,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真的是绞尽了脑汁。

  写作之前,我就反复琢磨,文章该怎样安排,才能够将义务植树这根“弦子”,弹奏出优美动听的“曲调”来呢?无意中,我看到著名文学评论家唐弢的一段话:“故事梗概是骨头,细节、场面才是肌肤、血液,一个人只有骨头,没有肌肤血液,就只能成为一具骷髅。”这段话,对我的启发很大。

  于是,写作中我采取了“事实说话、细节描写、场面展示、风趣幽默”的笔法:“我们一来到这里,心头顿生疑团:是军营还是公园?那白皮笔直的‘钻天杨’,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好像列队的战士在夹道欢迎;紧傍营门的四棵柏树,苍翠挺拔,俨然像四位军容严整的哨兵;一进营门,那房前屋后棵棵粗大的泡桐树,犹如一把把巨伞,引人注目;排水沟和水渠两边的垂柳,随风婆娑摇曳,恰似含情脉脉的少男少女,在依偎着、拍打着……”

  除此之外,我用了一段“北风呼呼好荒凉,坟地一片秃光光;杂草丛生人少行,仅有一树遮寸光”顺口溜,描写了军营过去时。又用了一段“喜看营区树成片,往昔旧貌换新颜;夏日有荫风景好,生活环境大改观”顺口溜,描写了军营现在时。如此,这篇千字文就形成了“语言简练、事实突出、描述逼真、朴实生动”的鲜明特色。

  1984年4月,国家林业部宣传司编辑的《全国林业好新闻获奖作品选》,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这篇文章入选其中。作品评介说:“一、主题突出鲜明,指导性强,把植树造林要达到的目的,形象而生动地介绍给了读者,起到了宣传鼓动作用,反映良好;二、题材新颖,标题别致,独具一格;三、写法上有所创新,带有散文的味道;四、文字简洁,语言生动。”

  消息传开,战友们都说我抓了一条“大鱼”。北京军区后勤部授予我“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一等奖”,某分部让我在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介绍了抓“大鱼”的经验。

  一下子,我有了点小名气。有记者采访时,问到抓“大鱼”的经验,我笑着说:“经验谈不上,粗浅体会倒是有三点:一是弄清中央精神,是抓‘大鱼’的根本;二是潜入官兵心海,是抓‘大鱼’的关键;三是熟知报道事实,是抓‘大鱼’的保证。”

  话说起来轻松,可真正做到还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已经对新闻写作达到痴迷程度的我,不惜付出辛劳和汗水。要知道,那50元钱,在当时不算小数目。我跑到新华书店,购买了《写作辞林》《古诗文译注》《唐人七绝诗浅释》等几本工具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从此,开启了我的文学创作之门。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散文】当馨香以祝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