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一天
王书俊
父亲离开我们虽将近30年,但其音容笑貌总会不时浮现在我们眼前;他给予我们的那份关爱,犹如一股暖流,时时温暖着我们的心田;他那勤劳善良的品质、办事细致周全的作风,永为我们的榜样;他那吃苦耐劳的精神,无时不在激励着我们。欲记述之,则千头万绪,难以下笔;欲搁置之,则又时时萦绕心头,久久不能忘怀。思之良久,试择其一天而记之。虽知一天不能概其一生全貌,但其吃苦耐劳精神,由此可窥其一斑。
每当星辰寥落之时,山村的校园便传出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父亲的这一天也就从此刻开始了。那时的农村,还比较贫穷,人们视闹钟为奢侈品,有者寥寥无几。为此,孩子上学起床的叫醒服务,自然由大人来承担。此事看似简单,但要做到万无一失并非易事。过早,则担忧孩子上学路上的人身安全。山村的道崎岖不平、沟坎众多,摸黑行走多有危险,更何况有时还会有野狼出没。迟到,则断然不行。那是大人的失职,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而要做到不迟不早,正点准时,唯有依靠大人的高度责任心。为此,父亲宁可醒得早,而不敢醒得迟。有时仅从室内观察窗户的亮色难以判断时间,便到庭院观测星辰位置,以此来判定时间。父亲虽不识字,但对我们上学之事却极为重视,或许是寄希望于我们来弥补他没文化的缺憾吧。我们上学后,父亲便挑水、劈柴、扫院子。生产队上工的钟声响起后,便下地干活。那时还没有改革开放,但父亲总是踏实肯干,从不拣轻怕重、投机取巧,而是既出勤又出力。他深知:人不好好干活,地里是长不出好庄稼的。人哄地皮,地皮哄人,哄来哄去,最后亏的是肚皮。
村里人习惯清晨起床即下地干活。一晌后,再吃早饭。经过一晌的劳作,临近吃饭时,均已饥肠辘辘、筋疲力尽。那时刻,都希望早点听到生产队长的下工令。下工后,人们匆匆回家吃饭,但父亲还不得不考虑猪的“吃饭”问题。为贴补家用,而不得不养猪。但那时,人尚且填不饱肚子,哪能轮到猪吃粮食饲料。每天除洗锅洗碗的泔水外,野菜就是猪的主食了。为此,父亲在回家的路上,还得为猪采集野菜。
仓促的早饭后,又劳作于田间。中午,头顶烈日,面烤大地,挥汗如雨,其辛苦可想而知。然而,在下工后,父亲又压缩午饭休息时间,到自己开垦的小荒地除草、间苗。待回到家时,汗早已湿透衣服。略作喘息,便把湿衣服曝晒于阳光下,然后再泡一大碗茶。带汗晒干的衣服,尤其是粗布衣衫,摸起来潮乎乎,穿起来硬撅撅,如着铠甲,极不舒服,但又无条件每天换洗。所谓泡茶,就是把采自山里的原生态黄芩连茎带叶,放置大碗中,用开水冲泡,其色由浅入深,从杏黄色逐渐变为杏红色,略有苦味,然既解渴,又清热,经济实用,这是父亲热天的专用饮料。
午饭后,休息片刻,下午的劳动又随之继续。经过一整天的劳作,身体已很疲惫。但晚饭后,父亲见月光明亮,适宜野外干活,于是又带领我们到自留地平整土地。由于地处山区,坡地较多,于是便去高垫低,尽量将坡地整平,以利水土保持,提高粮食产量。也不知干了多长时间,更不知干至几时几刻,但见明月已经偏西,身体颇感困乏,预定目标也已达到,于是,便“收兵回营”。这一天终于结束了。
父亲的这一天,实为其勤劳一生的一个缩影。不见得每天都干这些事,但每天却总是如此忙碌。即使下雨天不能下地干活,他也会给自己安排在家的活计,如拧麻绳、钉鞋底,反正不会闲下来。
父亲一生有两个爱好:一是抽烟;二是干活。干活之后是抽烟,抽烟之后是干活。休息便抽烟,抽烟当休息。烟袋随身带,有空抽起来。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只能抽旱烟。烟叶是自己种植的,配料为一种野草叶,用烂铁锅炒制而成。
当时,父亲只知道干活的好处,却未认识到抽烟的害处。最终因抽烟过多而致病,因疾病而戒烟。唯有干活这一爱好,伴随父亲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其实,父亲并非不懂休息、不喜清闲。而是:一为生活所迫;二为品质使然。一生以勤劳为本、以勤劳为荣。不是喜爱吃苦,而是不怕吃苦;不是视干活为乐事,而是为生活不辞劳苦。
平凡之人,平凡之事,却时常令人怀念,我的父亲永远有值得怀念之处!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