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闲话山西手擀面

2019-04-13 09:09: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闲话山西手擀面

秦晶丽

  朋友说:想嫁给山西男人做媳妇,先学做手擀面,而且一定要从婆婆手里出师。呵呵,我窃喜:我的手擀面正是从婆婆那里学到的。

  没出嫁前,一直读书,妈妈从来不让我学做饭,生怕耽误了学习。妈妈教会我的主要是擀饺子皮、包饺子,切菜、炒菜、和面一概不会。

  1987年我结婚了。暑假就在丈夫家那个离县城仅有二里多地的小山沟里生活。每天他去县城上班,我在家等他回来,生活简单、俭朴。我喜欢一个人在屋子里看书、写字。偶尔会在院子里走走。小院儿朝阳,有一方小菜园,别有洞天。

  有一天午饭前我去给婆婆帮厨,无非是摘摘菜而已。婆婆就唠叨着说,你们读书都读傻了,你不会做饭将来有了孩子可怎么办呢?什么不学也得学会做饭,总不能带着孩子还吃大食堂吧!我一想也是,就顺嘴说,我妈也没教过,老不让我进厨房,只帮妈妈拉过风箱。要不你明天就开始教我吧。

  第二天中午依例是要做面条的,要么传统的西红柿鸡蛋面,要么白菜豆腐粉条肉面,要么豆角茄子西红柿面,山西人如果一天中午不吃面就像南方人一天没吃米饭一样,那叫一个难受啊!1993年我去庐山参加论文交流会,中转时随山西老乡看过武汉长江大桥的气魄,欣赏到崔颢的《黄鹤楼》,感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境况,观赏了李白《登黄鹤楼一一孟浩然之广陵》,体验“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风情。走到又饿又累的时候,有人就提议中午去吃面,一定是蛋炒饭。七月的武汉城是名副其实的大火炉,当时街道也不宽畅,路上也不清洁,拖着疲惫的身体终于找到一家蛋炒饭小店,等服务员把饭端到桌子上,我们都傻了,南方的蛋炒饭指的是鸡蛋炒大米!哈哈!当天下午“无面不欢”的北方男人又提议去吃面,结果吃到的竟然是鸡蛋汤里煮挂面。这些陈年旧事每每回忆起,我都会深刻地理解南北美食文化的差异。

  言归正传,说说我学习做面条的趣事。仅“和面”这个活儿就不好掌控,第一次,不知道多少面配多少水,多少人得多少面,真的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婆婆在边上笑得前仰后合,让我靠边看她做。没几下子,聪明巧手的婆婆就把面和得光滑圆润。婆婆告诉我说,和面要做到“三光”即:面光(滑)、盆光(面盆干净)、手光(手上不粘面)。这个说法我起初不懂,总以为婆婆教我节俭。擀面也不是件容易活儿,擀面杖在我手里根本不听使唤,面团儿被擀得薄一边儿厚一边儿的,圆圆的面团儿擀成了长不长圆不圆的,婆婆笑得合不拢嘴,忍不住把面重新揉好再擀,一会儿厚薄匀称圆圆的面皮就擀好了,顺着一折叠,再用菜刀均匀地切成丝状,面条就做好了。婆婆一边做一边讲,面团要顺着不停地擀着、转着,才能匀称美观,切的时候刀竖着、紧贴手指拱起的地方、以防滚刀伤手。第一次认真地学习做饭就出洋相,还是新媳妇的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在婆婆的精心指导下,我学会了做各种家常面条。后来我妈妈去世后,父亲随我住的日子里,非常喜欢我做的面条。为了父亲一个人的时候能吃上自家的饭,我也像婆婆教我一样教会父亲做面。当时很有成就感。

  想吃西红柿炒鸡蛋手擀面了,我精心准备,像当初跟婆婆学做饭时一样,每一个步骤都要到位,记录下来,让我在闲暇时光里再一次体验到婆婆说的“三光”技巧,领略到熟能生巧的风采,也明白了当初婆婆让我学习做饭的良苦用心。看着丈夫美滋滋地吃掉一大碗面条,大口地喝着面汤,满足地称赞今天的面条真不错!我再一次窃喜:婆婆教我的做面条手艺真不错!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散文】寻路

 

下一篇: 【散文】山桃花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