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母亲的“烘焙”

2019-05-25 10:02:3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母亲的“烘焙”

冯勋功

  这几天,单位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读书会,主题是“美食与烘焙”,几位爱好烘焙的美食家带来了自己亲手制作的烘焙作品,并给大家分享繁复的制作过程。坐在甜香四溢的现场,看着色香味十足诱人的甜点,我不禁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她亲手制作的“烘焙”。

  母亲的“烘焙”算不上现代意义上的烘焙,只能算是贫困艰难岁月里对子女的宠爱。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最拿手的“烘焙”作品大抵就是“打干馍”和手工月饼了。“打干馍”只有在家里新添了人口,或者孩子们哭闹没好吃食,或者我们儿女要去远方上学才会进行。母亲用葫芦瓢舀出家里稀罕的白面,放在陶瓷和面盆里,取出几枚家里老母鸡下的蛋打在一个碗里,然后就用这准备好的鸡蛋汁配上水开始和面,当面团揉劲道后,放在一旁,盖上毛巾,让面发醒。半个小时后,母亲再次反复揉面,在案板上做成大小适宜的圆形薄饼,最后撒上芝麻和少许咸盐,放在家里的大铁鏊上烙。这个时候,我就围绕在母亲身边,一边往灶窝里添柴烧火,一边看着母亲忙碌,不出几分钟,满屋子都是焦香味。第一张出锅,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用手揪上一块,放在嘴里,香脆无比,这一刻所有味蕾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即使过去了许多年,童年的这个香味,至今萦绕在我的心里。

  除了“打干馍”,记忆最深的还有母亲的手工月饼。农历八月刚到,母亲就开始着手准备制作月饼,好让我们儿女提早吃到这一年才有一次的美食。和打干馍一样,母亲事先准备好了“五仁”的馅料,用鸡蛋、葵花油和好的面,我则帮着母亲清洗一年才用一次的月饼模具。这些模具有“花好月圆”“五谷丰登”“万事顺利”等各种吉祥语,而我最喜欢的却是一款像人形娃娃的模具。母亲按照模具大小将面擀成包子皮,再包好馅料,我则负责将其按压进模具,再倒扣出来,这样一个一个刻字的月饼就成型了。烧烤的过程则更为传统,那个年月没有现在的电烤箱,母亲就用一口大铁锅,里面放上半锅沙子,笼屉里摆上一个个成型的月饼,盖上锅盖。而后,我则卖力地烧柴火,渴盼着一锅月饼尽快出锅,不一会儿,锅里就流溢出月饼的香味,我情不自禁吞咽着口水。母亲揭开锅盖,用长满老茧的手,快速地把一个个半鼓起来的月饼翻转过来,又盖好锅盖,烤月饼的另一边。等两面烤得焦黄的时候,月饼就出锅了。然后,我一手烧着柴火,一手拿着娃娃月饼,嘴里一下也不闲着。母亲嗔怪道:“就你这小家伙贪吃!”

  等我长大了些,要出门求学。每次远行,母亲总会亲手给我准备好“干馍”,秋天的时候准备好月饼,把我的书包塞得满满的。带着母亲的寄托和干粮,我在前行的路上,从不放弃,也充满力量。后来,我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来不及尽孝,母亲就离我而去,我再也无法吃到母亲亲手做的干馍和月饼了,但是那种滋味却永远存于心间,无法忘怀。

  今年清明节回家,在老家的街道边,看到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妈妈在卖“干馍”,就是母亲制作的那种“干馍”,我顿时非常激动,仿佛看到了我的母亲,便立马买下了所有的“干馍”。我的儿子一手提着袋子,一手拿出一张“干馍”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并且赞不绝口。

  望着车窗外的远方,我给儿子讲着我童年的故事,怀念着我的母亲,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散文】叫醒夏天

 

下一篇: 【散文】手足情深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