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阳光草》见真善美

2019-11-03 10:56: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阳光草》见真善美

□ 李关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临汾文学事业随着全国文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发展态势日趋繁荣兴旺,一批中青年作家脱颖而出,一批新作出版面世,崔海昀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读海昀的《阳光草》是在2010年3月,而认识海昀则更早若干个年头。

  从1998年冬天,海昀在众多应聘者中一路过关斩将,考入临汾电视台做了一名编辑、记者,到一业独秀、华丽转型,成为一名签约作家;从筹办《山西广播电视报·临汾周刊》到今天呕心沥血写成1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枝端》,佳作频出,收获满满。海昀一路行走,可谓艰辛备尝,筚路蓝缕。

  海昀的《阳光草》就放在我的案头,常翻常看,常读常新。我常常把书中的某些篇章念给能识三两百大字的老伴儿听,她熟识海昀,听着夸着,连连说“好”!我也常常和学校的文科大学生、临汾三中、临汾一中的青年语文教师品评、鉴赏海昀的代表性作品,让本土作家的作品与临汾师生见面,给临汾学子有所引导与启迪,把文学的种子播撒、培植在临汾更宽泛的受众之中。我曾有过设想,请临汾作家,像张行健、王友明、崔海昀等到高中讲一讲。临汾三中已请乔忠延作过高三作文指导,效果不错。现旧事重提,是借崔海昀的文学作品研讨会之平台,让本土作家作品在适当的时候逐步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像崔海昀,像临汾学院乡宁籍的那位女教师、女作家沈秀娥,像代冰洁、赵玉亮、刘海霞等,他们与高中学生各方面更贴近些。文学是水,受众为土,渗透最好。这算不算背离研讨会主旨?我愿听听与会各位同道宏论高见,因为,我虽然顶了一个作家的名号,但毕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40多年,深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要培养中学生“听说读写”之能力,而“写”与作家作品关系确实十分密切。不能设想,一个不读作品、不读小说的高中生,即使数、理、化、生获得了高分,他会考入北大中文系或人大文学院吗?

  这许多年,从宏观上,我常常会思索一些文学现象和探寻形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文化因素;从微观上,我对本土作家,如崔海昀等,关注这些熟识的、较熟识的作家作品,关注他们的创作趋向和思想流程,尽可能地购买或搜集本土青年作家的作品。崔海昀可以说是从襄汾丁陶沃土成长起来的,她的作品在《阳光草》集子里专设“故土采风”,有八个“系列采访”,95%以上的篇幅写的是故乡的人与事;如《丁陶舞狮第一人》中的李登山,这位襄汾县陶寺乡“天塔狮舞”传人我就比较熟,在海昀的文章里,透过字里行间,我似乎看见了李登山跃上了高高的“塔顶”,似乎听到了黑压压的人群中发出的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叫好声。行笔到此,崔海昀深情地写道:“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举办的‘临汾旅游推介活动’中,京城媒体惊呼‘危乎、高哉,壮哉!’来自黄河岸边山西临汾的‘天塔狮舞’让首都观众领略了山西民间艺人的绝活,现场一片喝彩”!

  在海昀的系列文章中,《小纽扣绾出大世界》将襄汾农村妇女代秀荣的中式纽扣情结表述得淋漓尽致;襄汾县大邓乡范村窗花镂刻艺人薛进有走上了崔海昀的笔端,她热情赞扬范村艺人“镂出农家窗花美”;海昀还写了贾朱村面塑艺人贾广珍,晋国史学专家邱文选,她的笔下还擂响了生命的赞歌,把襄汾尉村鼓车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倡导者赵维勇推上《山西日报》报端,推出了国门,推向了全世界。

  铁凝说,文学最终是一件与人为善的事情。这多年,海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孜孜矻矻、臻于至善;一路拼搏、一路前行;广接地气,善莫大焉!多少个普通的劳动者在她笔下发出真善美的光彩,她的文章上了《南方周末》《山西日报》《晋南作家》等多家媒体,上百万字的丰厚收获使得海昀的作品更上一层楼;作家本人华丽转身,多元发展。我想起巴尔扎克读书笔札中的一句话,人生是由无数个标点符号串起来的。老巴划了个感叹号,我们临汾作家团队中的新秀崔海昀也一定会划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一定会的。

  我坚信。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