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官”
亢思聪
我和席德喜同志,在工作上是老同事,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为民惠民利民;在友情上是忘年至交,同志加朋友,情深谊笃。
某日,德喜同志登门拜访,相互客套之后,他高喉咙大嗓门地对我说,他要出一本书,书名是《为了大地的丰收》。要我为这本书写篇文章。我已至耄耋,耳聋眼花,已难以提笔著文。本想推辞,但想到他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厚爱,难以启齿推辞。
倏忽间,想起多年来在襄汾县西北片老百姓口中流传的一句民谣:看到“七一”“跃进”两条渠,想起“水官”席德喜。于是,我以德喜在汾西水管局那些夙夜为水操劳的事儿为切入口,写一写他的精神风貌和兴水政绩。
1985年春,席德喜同志从中共襄汾县委副书记兼汾城公社党委书记的位上,提拔委任为临汾地区汾西水利管理局局长的重任。
汾西灌区是临汾地区最大的水利灌区,灌区里有两条渠,一条叫七一渠,北从霍州电厂汾河水中引水,南到襄汾县七一水库;另一条渠叫跃进渠,北从尧都区的龙祠泉引水,南也注入襄汾县七一水库。灌溉范围贯穿霍州、洪洞、尧都区和襄汾的几十万亩土地,而这大片区域又是重要的粮棉基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可想,抓水兴水对农业的发展有多么重要。席德喜到任汾西水利管理局局长之时,接的是个烂摊子。跃进、七一两条渠,均兴建于大跃进时期。多年以来,渠系工程老化失修,配套设施残缺不全,跑、渗、滴、漏、流失渠水现象非常严重,使部分保浇田变成了“名誉”水地。恰如两条喷银吐金的巨龙,已遍体鳞伤,病卧平阳,制约了农业经济的腾飞。
席德喜出身农村,深知水利对农业农民有多么重要。
他是靠抓水有功,由一个村党支部书记一跃提拔为县委副书记的,他在担任中陈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全村干部和社员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村南沟里筑坝蓄水,使“南沟平湖”成为集灌溉、养鱼、休闲垂钓三位一体的一大新景。
他是个实干家,热爱水利,有胆有识,真抓实干的硬汉子。上任汾西水管局长第一天就发出了铿锵的誓言:“路,要靠我们走;业,要靠我们去创;水,要靠我们去治、去修。要治水,只有一个字,干!”
上任之后,他先调研查问题,跑遍了灌区的渠道站点,摸清了汾西灌区效益差的症结,主要是管理上不去,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怎么干?抓“修”,即抓修水渠。
在时任临汾地区分管农业的副专员宋发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在沿渠各县领导的配合下,席德喜组织了两万多人的水利大军,清渠道淤泥,加固渠道堤坝,用水泥浇注的石板在全灌区防渗;配套重修支毛斗渠,用沙石铺垫沿渠道路,在短时间内,使两条老旧的“水龙”旧貌换新颜。
在保证原浇灌土地面积之后,他又把精力花在扩大浇灌面积上,由原来的八十万亩增加到一百一十五万亩。
我在襄汾担任了多年的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熟知德喜同志对襄汾水利事业的功绩。就说一说西贾一、二、三级扬水站吧。德喜上任汾西水管局长时,西贾扬水站上百万元的工程设施已停建多年不能交付使用。以前,我因这个问题不知去地区和省里跑了多少次,但都因缺资金而拖延。德喜同志到任的1988年,经山西省水利厅批准续建,给予了资金支持,续建工程才得以完成,新增水地6万余亩。
德喜同志兴水有功。冬天,把“七一”水库的水灌得满满的,保证了全年浇地所需用水。“名誉”水田变真水田,种一茬庄稼变两茬。还把七一水库的水从永固延伸到赵康。席德喜同志是水利功臣,襄汾人民永远记着他为兴水富民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渠水伴着汗水涨!”在德喜任职汾西水管局长那几年,跃进、七一两条渠里流淌的不仅仅是龙祠泉水和从汾河里引进的河水,还有德喜同志带领汾西灌区干部和职工所付出的汗水。
金奖写在大地上,金杯挂在民嘴上。
“晴天一身汗,雨天泥一身”。这就是席德喜同志这位硬汉子“水官”,用新时代的话来说是“最美水官”,留在平阳大地广大老百姓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