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子祠泉是我省著名的历史名泉,其泉源位于临汾市西南13公里的平山脚下,出露面积0.12平方公里,由南池、北池、东池三个泉群组成,泉水清澈见底,流水淙淙,波光涟涟,水温17度,每升水矿物质含量在660.1~698.4毫克之间。
《山海经》记载:“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山西历史地名录》称其水“源出平山,故名平水,一名平阳水,俗名龙寺水。”《临汾县志》记载:“平山在城西面二十里,亦姑射之支也,平水出焉。”元代毛麾的《康泽王庙碑记》中说:“其源乱泉如蜂房蚁穴,咸角沸于浅沙平麓之间,未数十步,忽已警湍怒涛,盈科涨溢南北,溉田亩百顷,动碾石岂百余,东汇为湖,曰平湖。”清代诗人朱知鳌《游平水》称赞:“姑麓灵源胜,寒流喷薄雄。疏溪分玉濑,濑液出金龙。草色迷长砌,晴光映远空。祠悬青嶂曲,亭漾绿波中。”描绘了泉水五色斑斓,犹如彩龙飞旋的奇异景象。龙子祠泉周围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泉林相映,风景秀丽。
龙子祠泉开发历史久远,引水灌溉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朝贞观年间,尉迟恭督令建成长三十华里的南横渠和北磨河干渠,以后历朝历代中又逐年扩大,泉源引水区的灌溉能力得到大大加强。光绪三年,北方大旱,泉源灌溉区不仅受灾较轻,而且还援救了数以千计的外地灾民。从古及今,龙子祠泉共建成上官河、下官河、洪渠河、磨河、子母河等十六条渠水,俗有南八渠、北八渠之称。“北泽临汾千顷地,南润襄陵万亩田”,真实反映了龙子祠泉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作用。目前,龙子祠泉已成为临汾市工农业及城市生活的重要水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锡刚)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