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忠延:中国的摇篮在临汾

2017-02-21 22:17:3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中国的摇篮在临汾

乔忠延

  《尚书·尧典》有帝尧“敬授民时”的记载,如何授时?《宋书·符瑞志》写道:“有草荚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荚焦而不落。名曰蓂荚、日历荚。”大致意思是,蓂荚草生于台阶边,每月初一开始,每天长一个荚,半个月时长够十五个荚,十六日以后,每天落一荚,月末落尽。要是小期,则不落。名叫蓂荚历,也叫日历荚。

  这明显带有传说性质,但古人对此却深信不疑,早先尧庙大殿前建有几个纪念亭,其中一个就是蓂荚亭。近年,史学家就此事作了探究,认为这可能是最早的仿生学,用植物的叶片长落变化,来显示日月交替。在没有数字标示的年代,这样就准确直观地告诉了人们今天是几日。这或许就是那时敬授民时的最佳办法。这可能要算最早的日历,大家就根据这蓂荚叶的变化来掌握时间。从蓂荚半个月一变的情况看,不正好是一个节气吗?原来二十四节气是可以用这种方式传播开去的。

  历法的制定和传播,只是推进农耕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有一点那就是“教民稼穑”。《史记·周本纪》记有:“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初欲弃之,因名之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

  帝舜封弃于都,号曰后稷。”这个神话故事说,姜嫄出游时踩在巨人的脚印上而怀孕,生下孩子要抛弃,因而名为弃。弃长大后善于种庄稼,帝尧封他为农官教民种地,号为后稷。《说文解字》解释,稷为“五谷之长”,后来成为稻、麦、黍、菽等谷禾的代称。后为“施令以告四方”,后稷即主管农耕的官员。

  这些史料神话,很难说明帝尧时期农耕文明的状况,能够印证的还是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高天麟有关于《龙山文化陶寺类型农业发展状况初探》的论文,从中可以看到,帝尧时期的主要农作物是谷子,陶寺人的食用植物占到70%,小米成分多于仰韶、龙山时期;生产工具有石头、木头、骨头三种材料制作,多数是石头的,其中石刀最多,样式就有八九种;而且贮存粮食的用具增多了,中、晚的圈足罐,最大的高达80.5厘米,可装近70公斤谷子。同时,贮存手段也先进了,圈足罐底部敷有石膏,明显是为了防治潮湿。

  从粮食的生产、储存状况,可以感知平阳一带发展较快,先民不仅吃饱了肚子,而且还有所剩余。剩余的粮食需要保存,保存下来需要保护,否则,被盗、被抢的事可能发生。

  如何保护?就是在住地四周夯筑围墙,陶寺遗址发掘的城墙恰是最好的说明。古老的“國”字,不正是围墙圈起的地域吗?帝尧定居的平阳最早受惠,最早发展兴旺,最早成为有围墙的国家。继而,各部族纷纷效仿平阳,用节令指导耕种,获得丰收,先后跻身于国家的行列。一时间万国林立,平阳恰好处在万国林立的国中之国,国中之国简称“中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这么评价:“尧舜禹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中国’一词的出现也正在此时,尧舜时代万邦林立,各邦的‘诉讼’、‘朝贺’,由四面八方‘之中国’,出现了最初的‘中国’的概念。”“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万章》中,“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来历。虽然这个“中国”还不是现在我们国家的名称,只是地理格局的称谓,却为后来叫做“中国”提供了最好的名称。国家的雏形最初形成于平阳,即今日的临汾,称之“中国的摇篮”名副其实。


     

责任编辑:付基恒

上一篇: 【随笔】走进古典诗词

 

下一篇: 抟土造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