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源头就在尧都区康庄

2017-02-28 21:35:47 来源:临汾新闻网

  时下举国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而奋斗,尤其是扶贫,已进入攻坚阶段。是的,若是贫困人口不脱贫,还在落伍掉队,小康社会建设就只能在征途中。那么,小康社会起源于何时?这需要走进尧都区的康庄。

  最早走进康庄的是帝尧。只是,帝尧走来时并不知道这儿是康庄,村里干净整洁,静悄悄的却不见人影。刚刚收过秋庄稼,人们干什么去了呢?帝尧正在纳闷,忽然听见一阵笑声。顺着笑声走去,来到一个挤满人的大场。这么多人在干啥呢?只见地上竖着一块木板,有人手中拿着一块木板,突然一甩手臂将木板抛扔出去,正好打中地上那块,大伙儿发出欢心的笑声。哈呀,这是在做击壤游戏!笑声未落,跳出一个人来,拿了木板就要投掷。众人儿狐疑地看着他,好像在说:“你能行吗?”这是位老者,头发白了,胡子白了,连眉毛也白了。白头老翁却微微一笑,拿着木板唱出声来。因为这是在做击壤游戏,所以这歌也就被称为《击壤歌》。帝尧看到此情也舒心地笑了,笑着问:“这是什么村庄?”有人告诉他:“康庄”。

  帝尧高兴地说:“大伙儿这么高兴,家家都是小康人家!”就这么,小康人家的美称生成了。不仅如此,人们还把帝尧他们走过的那条大道称为康庄大道。如同鱼儿离不开水,小康人家当然要生成在小康社会。因而,后世的文人学士,回望那个时期总是冠之于原始古朴而又美好的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的源泉滔滔汩汩,一直流淌到今天,流到了我们的面前。起初,我以为《击壤歌》和小康社会的来历只是个传说,没想到在古籍里还能找到记载。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中写道:“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从古籍文字可以看出,民间传说的击壤游戏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小康社会从何谈起?其实,《帝王世纪》中“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就传递了小康社会的信息。可知当时确实是太平盛世,人们丰衣足食,无忧无虑,才会集聚一起游戏击壤。这不就是小康社会的美妙图景啊!当然,那图景在现今看来太一般了,不过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是这样。可就是这么简陋的生活,也是“帝尧之世”的创举。帝尧办了两件大事,才使大家过上小康日子。第一件大事钦定历法,敬授民时,推进了农耕发展。第二件大事凿井而饮,促进了先民安居乐业。《淮南子·本经篇》中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先民无可奈何,只好祈求上天。

  天帝派后羿下凡,射掉九个太阳,才解除了旱象。这是神话传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真实的情况是,帝尧看见生机勃勃的蚂蚁,一点也没有干渴的样子。由此想到地下会有水,带着大家动手开挖。挖出了水,解除了众生面临干渴死亡的危机。

  如此看来,水井该是帝尧发明的了。不过,从考古发现看,在6000余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有了水井,而帝尧时期距今不过4500年啊!其实,稍一动脑就清楚了,那时没有媒介,物事传播很慢,重复发明也是可能的。退一步说,即使水井不是帝尧发明的,在大旱之年他推广和普及水井也功德无量。切莫小看这件事,过去先民为取水方便沿河居住,洪水一来,常遭淹没。有了水井,众生便向高地迁徙,围绕水井居住,人口更加密集,渐渐形成村庄、乡镇、城市。可以说,水井的普及使用拉开了城市文明的序幕。这是后话,对于上古先祖来说,居住在高地上避免了洪水袭击,这才能安居乐业啊!生活安定,不愁衣食,就会追求精神生活,先民才会无忧无虑地歌之舞之。帝尧出巡的那个康庄,就在如今的临汾市尧都区,毫无疑问,这里就是小康社会的源头。(乔忠延)


     

责任编辑:付基恒

上一篇: 祖槐赋

 

下一篇: 临汾有条幸福巷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